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8101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年级上册第22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

2、的特点。 预习积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交流读书名言。二、课题导入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下面看看写了什么感想和怎么写感想的?三、吟诵 ,相机理解字词1.自学,要求做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2.检读。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检读正确:相机理解与写字:鉴,教师范

3、写,学生描红,一学生上黑板临写。检读节奏:相机理解徘徊。(古诗有声律美,关注声调,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四、理解这首诗,吟诵这首诗,体会诗歌意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展开教学:题目写观书有感,我们却没有找到一本书,却看到了一方塘。这是怎样的一方塘?清。请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池塘? 在诗中圈出一个能概括池塘特点的字。预设:“方”“清”辨析:哪个最恰当。谁清?怎样清?为何清?1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相机理解句子意思,培养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朗读。2用几句话连起来写一写(播放音乐),说一说。朗读。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

4、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4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相机朗读五、观书有感 多元解读,品悟诗理 ,明写法1.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读题目,看诗句,你又弄不明白什么?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吸收源头活水就清,不吸取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人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再次简介朱熹:理学家,他常借诗来讲道理,会说什么道理?读书与方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相机板书:悟理)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这是生成,这可能是精彩。)(点拨策略:a.你的意思是说人多读书也能变清?也像水一样清如明镜?b.人有清浊吗?什么样

5、的人称得上“清”?c.人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变清?)相机评价:1.朱熹由读书想到塘,你能从塘的清浊想到人的学习,你是朱熹的知音呀!2.你不但读懂了诗中的道理,还知道了诗人采用比喻的方法来讲道理,你真了不起! 引导:除了书本,还有什么是我们学习进步的源头活水呢?六、结课法延伸拓展,升华认知 拓展学习哲理诗: 1.教师小结:朱熹的这首诗既有优美生动的画面,又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一类诗叫做哲理诗。学生说这类诗句。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

6、事物的本质。)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会变得睿智,人的心智才会不停地发展。2.小结学习方法,引导自学下一首古诗:吟诵解意读出画面悟理。同学们采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学下面的古诗。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策略:1.自学。2.提问,悄悄告诉老师。3.存疑留趣。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