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07024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二第四讲文言文断句练习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讲文言文断句高考文言文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而是对所选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文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文断句依然是今后考查文言文的热点。突破一断句“6点”最关键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

2、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教材联想请用“/”给文言文语句断句。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 其 气 皆 为 龙 虎 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鸿门宴)断句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若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

3、(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教材联想请用“/”给文言文语句断句。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 使 工 以 药 淬 之。(荆轲刺秦王)断句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

4、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教材联想请用“/”给文言文语句断句。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

5、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句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

6、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

7、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句。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

8、得焉。”教材联想请用“/”给文言文语句断句。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游褒禅山记)断句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9、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教材联想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句断句。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10、 无 贱 无 长 无 少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师说)断句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教材联想请用“/”给文言文语句断句。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见 也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11、 彰。(劝学)断句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突破二选择题“2步”定答案文言文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

12、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

13、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真题示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

14、“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15、/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断句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步骤操作演示第一组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第二组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16、/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步骤操作演示先排除一组第一组的两个选项在“芝坐爽下狱”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现,鲁芝因为曹爽受到株连下狱,因此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A、D两项,只剩下B、C两项了再排除一项第二组的两个选项有一处停顿不同,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B项的“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可从结构上判断为错误,而相对而言,C项在结构上断句更加合理,再结合后面两句都是四个字句,可判断C项正确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

17、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解析: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两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再分析断句

18、情况逐级排除。“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的补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答案:B参考译文: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过去抓捕何真。何真逃走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

19、,不久又被提拔为右丞。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

20、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选D。答案:D参考译文:施师点字圣与

21、,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