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余一中作者简介v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著作:v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v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v 长篇小说:围城,v 学术著作:
2、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v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整体感知,把握文意v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v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整体感知,把握文意v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v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
3、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整体感知,把握文意v 第三部分(第3段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v 1.篇幅短小。韵律的要求v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v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风格。v 4.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v 第四部分(第8段)。没有中国的地方,没有本质的区别。v 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文章的思想要点v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v 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文章的写作特点v 层层展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举例子,打比方。v 征古今引中外,知识性强。v 引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v 大量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