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嘉锡简介卢嘉锡简介卢嘉锡谈吐幽默而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平等待人而丝毫不给人以尊者和长者的感觉,与人坦诚相处而又得体,又是一位十分重视感情的人。他的朋友很多,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卢老。卢嘉锡说:“在事业上,自己努力的部分我不否认,可是假如没有老师的启蒙是不行的。对国内外的老师我都十分想念”。父亲卢东启(18751933),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开办私塾“留种园”(相当于幼年古典学校),执教甚严,对他的文学素养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颇有影响。卢嘉锡的大学一年级化学老师是张资洪教授,当时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1930年暑假前,卢嘉锡从厦门大学预科理组毕业,根据业务上的兴趣,他选定升入本科后,主
2、系数学辅系化学。张教授慧眼识英才,嘱改主系化学,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成长为一名化学家的光辉道路。卢嘉锡的第三位恩师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萨格登(SSugden)教授,是一位物理化学家,由他指导的博土论文“放射性卤素的化学浓集法”,使卢嘉锡成为世界上在人造放射性领域内最早实际进行定量研究工作和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放射性高浓缩物的化学家。1939年,国际上在核物理方面的竞争已达白热化,相对说来核化学的研究有些跟不上,而浓集核反应产物是研究核反应的关键步骤。卢嘉锡的博土论文属于前沿工作,很可能是与“核机密”有关的一个子课题,萨格登不便于点破而已。此外,卢嘉锡还受教于英国物理化学家根海姆(EA.Guggenhe
3、im),听过他的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跟他搞过科研,获益匪浅。卢嘉锡于1939年7月博土学位答辩之时正是二战风云迫近之日。经萨格登的推荐才使他得以赴美国帕萨迪纳(9asadena)加州理工学院,在鲍林(LPauling)门下从事博土后研究,安全地度过了二战岁月。卢嘉锡受惠于鲍林至深,他向鲍林学习了现代结构化学、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气相电子衍射技术以及治学方法,正是鲍林把他培养成为一名结构化学家。他也跟鲍林及其家人建立了深厚友谊,他曾不只一次地与鲍林家人分享鲍林生日蛋糕。他在这时期发表了多篇关于电子衍射和x射线结构测定的富于创造性的论文。鲍林称卢嘉锡是他的好学生。人们也许会注意到卢嘉锡在英园博士论
4、文做的是核化学方面的题目,而到美国却改行从事结构化学研究。笔者曾问:“卢老何不继续从事核化学?”他说:“不是没有那样的机会,而那样做的结果就会受到美国方面不许随时跟家人通讯的限制,日后回国也会遇到麻烦”。而不能回国对他是不可想象的,他朝思暮想的就是要回国。他在“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一文中这样地写道:“爱国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实际内容。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生息繁衍的地方,是我们难以割舍、永远无法忘怀的根。像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在国外学习和工作8年(19371945)之后,为了报效祖国,我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在和祖国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
5、雨雨之后,我对自己所作曲人生选择无怨无悔几十年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明白了,树木只有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根深叶茂,中国知识分子的根也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中国这块广阔肥沃的土壤中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卢嘉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对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他具有台胞和侨胞的双重身份,又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对比,对祖国知之弥深、爱之弥切,所以兴我中华之心弥烈。他每日三省吾身,忧国忧民。最近他又把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仿照江泽民总书记文章,列出现成格式概括如下64个字:“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励精图治;同心同德;穷而有志;知难而进;博采众长;自强不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不骄不躁;立志创业;振兴
6、中华;开拓进取;再创辉煌”。这是他与大家共勉,也是他个人的写照。1945年冬,30岁的卢嘉锡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祖国。他虽是围内少有的几位结构学家之一,但彼时国内却无一架适用于单晶衍射工作的衍射照相机,更不用说单晶衍射仪了,实在无研究结构化学的条件。他只有基本上全身心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并于1946年和1948年个秋季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理学院胡刚副院长的邀请到该校讲授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卢嘉锡的讲课继承了萨格登的清楚明白,鲍林的启发性以及古根海姆的深入性;加以他语言生动活泼,妙语惊人,立时成为倍受欢迎的教授,课堂经常爆满。卢嘉锡之所以备受
7、欢迎,还因为他为我国首先带来了鲍林的价键学说和物质结构理论,使入耳目一新。但是这种新的理论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能受到重视和发展。50年代初期,国家为培养物质结构方面的人材,原高教部曾两次开设物质结构暑假培训班,第一次由他和唐敖庆主讲,第二次又增加了吴征铠和徐光宪。如今,大部分在物质结构化学比较有所作为的科学家都受益于这两次培训。1949年10月,厦门市解放,卢嘉锡即被委任厦门大学代校长,从而为厦门大学化学系和使该校跻身于全国重点大学做出了很大贡献。鉴于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贡献,1955年,不满40岁的卢嘉锡被原高教部聘任一级教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都委员(现在改称院土)。1958年。卢
8、嘉锡奉命离开厦门大学到福州。参加筹建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他长期任教于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对高等学校物质结构的师资和结构化学研究生的培养做出卓越贡献。过了短短的几十年,他的学生田昭武、张乾二、梁敬魁是中科院院土;黄金陵、黄锦顺、陈创天、罗遵度等也都是知名的专家教授。曾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的朱沉女士(已故)也是他培养出来的,在蛋白质晶体结构方面做了很有分量的工作。他常说:“一个老师假如培养不出几个比他出色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有尽到责任”。原子簇化合物的化学在国外是一个新兴的化学领域,在我国曾是一片空白。然而自本世纪70年代起,在卢嘉锡领导下,中国科学
9、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合成了数以百计的新型簇合物,在固氮酶活性中心的论断与模型、过渡金属类立方烷簇合物合成中的“活性元件组装”设想,以及一些硫钼簇合物中类芳香性的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和从事科学领导工作中,能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注意总结经验提高到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他成功的奥秘。他在福建物质结构所工作期间,提出并逐步完善五重双结合的建所思想。即“实验为主,理论为辅;化学为主,非化学为辅;结构为主,性能为辅;静态为主,动态为辅;基础为主,应用为辅”。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事物的重点,又要注意非重点部分,注意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正
10、是在这种建所思想指导下,物构所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19811987),依据党中决和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正确解决了面向相依靠、基础和应用的关系,对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性改革,使得中国科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考验并健康发展。卢嘉锡和蔡元霸在结构化学研究中若干方法问题的论文中,提出了研究手段和思维方法中的分析综合与综合分析以及从归纳到演绎的辩证关系;以真确号模糊所伏,模糊今真确所倚的深刻哲理。指出精确的相对性和毛估的必要性,以及定性的判据对精确计算的必要性;在结构化学研究中,除了充
11、分运用现代物理手段外,同时要运用辩证唯物论科学思维方法,处理好微观世界中局部与整体、精确与近似、动态与静态等诸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无不闪耀着哲学家的智慧和光芒。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方面,卢嘉锡指出:性能不应只局限于化学性质,现在它的范围显然远远超出了布特列洛夫时代的原有涵义,性能“全谱”也就难于赋予明确定义,而所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不应停留于旧的看法,而是可能需要重新理解,有可能和必要考虑和应用物质的某些“性能敏感”的结构特征了。由于科学的新发展。要测定分子水平的结构已经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反过来,要探讨新的不属于化学学科范围内的非化学性能,从而充分找出和发挥它的新作用,确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卢嘉锡认为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即选择对部分结构特征特别敏感的某类型宏观性能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可发展出这类性能对材料中相应部分“性能敏感结构”所要求的“结构判据”,这将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卢嘉锡的这些新概念和新思想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物质结构研究所,必须扩大性能“谱”,从更新、更宽的角度来理解性能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跳出化学性质和化学结构的局限性,来建立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