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尹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熟读成诵,默写全文。2.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写景句子的妙处,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二、教学重点:1. 理解、掌握并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2. 品析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探究“闲人”的内蕴,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练习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五、课
2、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宝库比作一个展画厅,那么其中一定有许许多多使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精美佳作。有一种画轴,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独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其中,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便是绝佳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轴精品,借东坡文采,有幸一览一千年前的那个月夜,那片竹柏影。二、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
3、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2、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三、整体感知课文1、听名家朗读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
4、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4、教师强调并引导学生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3)解衣欲睡:(想要,打算)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也;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第二课时四、自主探究1、朗读课文并思考这次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答: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人
5、物:“我”和张怀民2、是什么原因激起了作者夜游的兴致呢?答: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3、 记叙部分哪些字词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遂、寻。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把句中的“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五、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文中“闲人”的深层意蕴。答: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六、小结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开放性问题)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七、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