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3664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有教无类(导学案21)备写人: 审核人:学习笔记【学习目标】:1、疏通翻译1、2、3和9节,学习和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掌握并体会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重要思想【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学习过程】:第一次批阅: 时间: 评价: 一、自主学习 1、引桥知识:“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2、 2、预习自测: (1)给下面加点字标注字音。 语上( ) 愠色( ) 弑君( ) 罔( ) 一隅( ) 殆 ( ) 切磋( ) 贫而无谄(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说通悦(3)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古义:高深学问和道路 今义: 方位名词,与下相对。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 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用法,使前进)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动用法,使 后退) 三已之,无愠色 (使动用法,使 停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意动用法,以 为乐)

3、礼后乎 (名词做动词 在之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依据: 也表判断 起予者商也 判断依据: 也表判断 省略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判断依据: 必以(之)告新令尹 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判断依据: 如何 其斯之谓也 判断依据: 其斯谓之也 何谓也 判断依据: 谓何也 : 二、合作探究 1、翻译疏通第一则,思考“有教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提示:(1)、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2)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

4、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翻译疏通第二、三、九则,这三则选文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方法,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提示: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第2、3则中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第9则里的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先启发后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

5、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拓展训练翻译疏通第四则,谈谈你对这则选文中表现出的教育态度的理解? 提示:本则中孔子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了忠、清与仁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

6、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四、 师生总结 第二次批阅: 时间: 评价: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2、私学兴起: 孔子以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抓住这一机会,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春秋战国时期,有教无类的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和政治来说,都是具有划代的意义的。教、学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