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 考点1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近几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等。从命题角度看,主要考查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不平等条约内容、列强侵华阶段特点。从命题形式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大部分是材料型选择题,也出现了少数图片材料型选择题。文字材料越来越多倾向史料性材料,对考生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上,既有低层次的记忆型试题,难度小,也有高层次的理解型试题,难度大。备考复习中,考生要熟记四大侵华战争的概况,认识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和影响,注意运用全球史观
2、和文明史观来分析列强的侵华行径。【运用提升】(2008天津卷)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解析】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才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答案C。备选题(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
3、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B 辛丑条约中最厉害的条款是外国人有权在中国领土驻军和帝国要支付的巨额赔款。这是无论按照什么样的国际惯例都寻找不出根据的强盗式的条款。外国在中华帝国的国土上堂而皇之驻扎军队,这使中华帝国的门户尽失。使这个有漫长边境的国家被剥夺了所有的“国防安全”,甚至不再有国家“领土完整”这一概念。仅此两款,就足以让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完全处在被奴役和宰割的境况之下。即使当时的满人也
4、预感到了:“此纸上条文,又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继续从北京撤军。但是,一直声称自己的领土大得用不完的俄国人却没有 从帝国的东北撤军。对俄国人的行径,怀有同样野心的日本人十分愤怒。终于,日俄战争全面爆发,其战场是在中国的东北。令人不解的是,两个异国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瓜分自己国土而进行的战争,大清帝国朝廷宣布自己“保持中立”。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景 解读: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给中国带来了屈辱和伤害。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瓜分,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1937年日本军队出现在北京近郊宛平县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挑起后来
5、持续八年之久的侵华战争。而这正是来源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对“外国人有权在北京驻军以保护使馆”这一条款,而这一切根源于腐朽的清政府。【运用提升】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以下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的这种政策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主要表明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
6、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材料的观点。答案D。1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区别。【辨析】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他们迫切需要广阔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输出日益增大,殖民掠夺更加剧烈,因此以资本输出、分割世界为主要特征。【运用提升】林增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中记载: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
7、.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均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依据材料“对中国的暴力掠夺”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依据“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得出B项正确。2正确评价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辨析】(1)“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2)“扶清灭洋
8、”口号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运用提升】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解析】依据材料“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可知,该运动具有一定盲目性;依据“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可知,该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文化大革命”不是“民族主义”运动,排除D;A和C均提出过一定的政治主张,不符合题意。答案B。【背景材料】勿忘
9、国耻,牢记8.29 1842年8月29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2011年8月29日,作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69周年日,江南南京静海寺举行了撞钟活动,再次警示世人正视历史、勿忘国耻,更加珍爱美好生活。【知识链接】多元视角解读鸦片战争 从革命史观看,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现代史观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从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被动地融入世界。从文明史观看,鸦片战争是两种文明的激烈交锋。农业文明落后于世界潮流,无力抵御工业文明的侵略。【运用提升】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不赞成使用武力 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 B C D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战争,不是为了双方平等和对等贸易,作者是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正确;“参加国际大家庭”说明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问题,正确;依据“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可知作者赞成使用武力,排除;在材料中没有
11、体现。答案C。1.(2011北京卷)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由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可知,A不符合题意;由画面中的“杀人”可知,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政治讽刺画”的特点;由中国反帝的义和团运动被西方殖民者贬低为“野蛮”,而外国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却自诩为“文明”可知,作者意在斥责和抨击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答案B。2.(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日双方对1894
12、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排除B;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应排除;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答案A。3.(2011福建卷)林则徐在给道
13、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材料中林则徐强调如任鸦片泛滥,中国不仅会没有可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军队,也会没有军饷。白银大量外流,这就增强了盗寇的力量,即为列强增加了财源,故选D项;A、B两项只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与
14、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4.(2011福州模拟)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解析】仔细观察趋势图,可知18421856年英国对华输出总值处于徘徊状态,排除A;标题及图注“对华输出”没有明确是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排除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对华输出起到抵制作用,C是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而D是直接原因,也是次要原因。答案C。5.(2011泉州模拟)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
15、本人形象。观察下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A甲午中日战争 B巴黎和会 C抗日战争 D明治维新 【解析】从漫画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穿着等可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应是“清官员”,联系到所学这件事件应该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答案A。6.(原创)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护照出现时间不可能早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抓住关键词“赴十八省游历”,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联军签订
16、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正确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美国著名进步作家马克吐温,其一生的创作期正值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他用特有的讽刺笔墨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行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下面是1900年8月12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的一段话:“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我的同情完全在中国人民方面,欧洲的匪徒们曾经欺凌他们多年,我希望他们能把外国人都轰走,永远不让他们再回去。”请回答:(1)“全中国都站起来了”可能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结局如何?有何意义?(2)“欧洲的匪徒”是指谁(列举三个国家)?(3)当时这伙“匪徒”来中国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达到目的了吗?参考答案:(1)事件:义和团运动。结局:在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下失败了。意义:粉碎了列强的瓜分狂潮。(2)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回答其中三个国家即可)(3)直接目的:镇压革命;根本目的:瓜分中国。结果:根本目的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