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顶碗少年_语文S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1309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顶碗少年_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顶碗少年_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顶碗少年_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顶碗少年_语文S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学会“疚、胛、颓”3个会认字。积累“座无虚席、不知所措、柳暗花明”等词语。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

2、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

3、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

4、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3.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

5、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相关课件。1课时一、谈话导入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

6、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应怎样?少年的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可以自学,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以先自学,再小组合作。3集体交流。(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了些什么?4有选择地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5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6段):详写顶碗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没有退却,第三次终于表演成功。第二部分(7、8段):写

7、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6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倒叙)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3)背诵第7、8自然段。A朗读第7、8自然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第7自然段有两层意思:a.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b.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

8、象。读第8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C.同学互背。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3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课外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2写一写读后的感想。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设计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朗读和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