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003778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清单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一、郡国并行制1时间:西汉初期。2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3后果: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动摇中央集权。4解决: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1)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2)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图解示意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行省制度1目的:

2、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2措施(1)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区,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3)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3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四、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依靠门第。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图解示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的中书省职能相似,都是决策机构。_答案“都是决策机构”表述错误。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2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都是直线行政,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_答案“都是直线行政”表述错误。

4、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3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相似,都体现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平衡。_答案“都体现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说法不恰当。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制约与平衡”的说法是用来表述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4汉代的察举制是自下而

5、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地方士绅向上推荐,没有考试这一环节。_答案“没有考试这一环节”说法不准确。汉代的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被举荐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5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重家世,轻才能。_答案“始终”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后来,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考点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获取材料信息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变”与“不变”材料历代地方行政机制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或州县信息获取:(1)“变”: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逐渐增多(或增加),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行政区域不

6、断缩小,其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行政单位。(2)“不变”: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使其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正确认识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发现问题: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

7、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要求: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试答:_答案汉代受封的诸侯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受封的列侯其侯国直属中央,地位相当于县。连线高考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江苏高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点拨A项正确,“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C项错误,“加重了

8、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铸币权力的归属不相关。D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答案A认知深化汉代政治的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

9、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元朝的行省制材料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元典章卷四要求:据材料和所学,概括说明元朝行省的权力构成的特点是什么?行省制

10、的实行有什么意义?试答:_答案特点: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意义: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知识拓展中国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点地方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的时代西周秦朝确立,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元朝确立,沿用至今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受中央控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在西周早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

11、造成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考点二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概念解读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相关的历史概念1政事堂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讨论军国大政,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政事堂不仅是中书、门下议事和决策的机构,也是各省重要官员参与朝政的机构。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时,有三省六部以及御史台等高级官员参加,使一些问题得到既慎重又迅速地解决,大大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唐代政事堂的主要职责是“议事”“议定”“评章”,它也是宰相协助皇帝进行议事决

12、策的机关,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机构,也是唐太宗“询谋于众,而不自用”的一项重要措施。2察举和征辟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称为征辟。3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是评品人才的官职名称。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这些人才被评为九等,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该制度创立之初,注重家世、道德、才能,后逐渐流于形式,被门阀士族所操纵。九品中正制

13、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也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全新视角认识三省六部制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发现问题:史学

14、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韩教授的观点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要求: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的理由是什么?试答:_答案(1)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2)决策与行政分离。(3)形成部门协同机制。认知深化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

15、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提炼材料观点科举制的评价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

16、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要求:根据材料,提炼有关科举制的观点。试答:_答案观点一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观点二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观点三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连线高考提炼观点与概括观点的区别“提炼观点”与“概括观点”稍有不同。要求“概括观点”时,往往观点在材料中表述得较明确;要求“提炼观点”时,往往观点隐含在材料中,提炼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同。解答时注意思考的角度,如上题中提炼观点的角度可以是科举制对官僚政治的影响,或是对中国古代文

17、化的影响,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等。认知深化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

18、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考点综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

19、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命题视角试题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20、。答案C解析由材料“汉定百年之间”“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并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后,对中央构成威胁,C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说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全面推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错误。2(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命题立意试

21、题以唐朝时期宗室子弟科考屡考不中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两人的身份及屡试不中的经历,可知科举制下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人才是看重诗才的,A项错误;唐代时贵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B项错误;古代社会宗室仍有很多特权,C项错误。3(2018江苏高考,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

22、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命题评审本题误选A项的较多,误选的原因主要在于感性地联系到所学知识中的郡国并行制,忽视了时空观念,且对汉代画像石的常识性寓意缺乏了解。由此看出,在复习备考中应深化对考点主干知识的解读,并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答案B解析B对:据图文信息,“雀”与“爵”相通,“猴”与“侯”同音,该画像石体现的“射爵射侯”反映了人们对显贵地位的追求。A、C、D错:这里的“射爵射侯”反映的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不能反映出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也不能反映自然和谐的生态

23、理念和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4(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B、C两项,误选的原因主要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说明“诏令制敕”形成在前,然后下达尚书省,表明尚书省没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央政府的各部门都要对皇帝负责,尚书省没有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而是充当了联系

24、的桥梁。答案D解析D对:题干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尚书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其地位非常重要。A错: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没有剥夺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权力。B错:唐代负责起草诏令的是中书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C错:唐代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不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5(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

25、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未被废除。B项错误,三省长官地位的变化,特别是执掌行政权的尚书省地位的下降,不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和决策职能部门地位的提高,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为正确选项。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不等于决策权的扩大,D项错误。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任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前者如西汉武帝时设立中朝、东汉时设尚书台(东汉光武帝时成为中枢机构)等;后者如隋唐的三省

26、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等。1(2019南通模拟)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令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不得自置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成为一批不劳而食的寄生虫。由此可推断西汉政府()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彻底解决了分裂问题C强化了郡国并行体制D消除了地方割据根源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为“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以后地方诸侯的权力已削弱,中央集权大为加强,故A项正确。2(2019江苏七市5月模考)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

27、“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A君相矛盾得到缓解B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C中枢权力机构完备D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答案D解析唐初中书省的行政流程是: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官员的文书,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3(2019徐州模考)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

28、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答案A解析据材料“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与都省相互制衡,排除C项。行省不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排除D项。4(2019江苏七市3月模考)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并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才能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A

29、打破世代为官限制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答案B解析题干体现了察举制过程的严密性,尤其是将选拔与考试相结合,注重官员吏治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不同层次的考核说明汉代用人标准不是单一的,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选才的内容和程序,并未体现选才程序是否平等公正,D项错误。5(2020苏北四市调研)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材料中“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恢复古代察举孝廉”可知作者认为考试内容没有体现沿袭传统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