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5 伤仲永导学案5、伤仲永 【预习案】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
2、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
3、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
4、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
5、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 币乞 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
6、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 扳( ) 谒( ) 泯( ) 称( ) 卒( )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二)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
7、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 )普通人( ) (五)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
8、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第五课 导学案 答案:(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l) 扳(pn) 谒(y) 泯(mn) 称(chn) 卒(z)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下面答案以备交流后参考)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二)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
9、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
10、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 (不使学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11、(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