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七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7328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七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七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七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天地七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天地七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和关于面对错误的三句名言。2.仿写句子,学习用利用动词,表达人物心情的写法。学习重、难点:积累词语、名言。学习过程:一、 摘录笔记1.展示摘录笔记。2.听写词语。二、读一读,仿写句子。1.熟读句子。2.读学习伙伴的提示语,并体会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3.仿写句子。三、背一背。1.熟读名言。2.理解名言的意思。3.背诵名言。语文天地七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拓展阅读负荆请罪,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2.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学习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

2、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学习过程:一、了解剧本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二、自读剧本第一幕。要求: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 三、自读剧本第二幕。1.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2.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一个人?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廉颇是知错就改的人。四、分角色朗读。五、编排课本剧。语文天地七第3课时学习目标:1.

3、反思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自拟题目。2.学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完成本次习作。学习重、难点:1.学习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2.学习细节描写。学习过程:一、格言导入,出示主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勇于面对错误的林海音、负荆请罪的老将廉颇、犯错后能不断反思,并从中总结出对自己终身有用的经验的成吉思汗。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同学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犯错,只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就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面对错误,把自己最难忘的、对自己有深刻教训的错误说出来吧!二、拓展思路,罗列素材。1.齐读本单元的习作要

4、求: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面对一些错误。认真、冷静地去看待它们,我们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下来,自己确定题目,如果能用上“畅所欲言”中的词语更好。2.在老师的记忆中也有一件曾经犯过的错事,今天我想要勇敢地把它说出来!(教师范文)老师作为长辈,能勇敢地面对错误;廉颇作为老将军能认错;成吉思汗作为一国之君同样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那孩子们,你呢?3.读一读这些词语,这些词语也许会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沉浸在某一件错误的事情当中。(齐读)选一、两个你最有感触的,思考一下,那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能让你一直难以忘记呢?伴音乐,学生思考三分钟。反思抱歉后悔惭愧内疚自责忐忑不安如释重负冰释前嫌羞愧难当三

5、、品读细节,学写细节1.丁丁写了一篇名为作弊的作文,正请冬冬给他修改,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丁丁的原文:“胡马大宛名,。”看到这个填空题,我傻眼了,因为“风棱瘦骨成”的“棱”字不会写,我就偷偷地翻开书抄下了“棱”字。冬冬的修改稿: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

6、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胡马大宛名,。”看到这个填空题,我傻眼了。因为“风棱瘦骨成”的“棱”字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咳,只怪平时读书不认真。我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他们都在埋头苦干。不如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抄书吧,就一个字而已,如果我连这样最基本的题目都做不出来,老师一定会批评我的,肯定会说:“怎么回事,一个好学生连生字都没有过关!”我瞟同桌一眼,还好,她正低头专心答题。我悄悄地打开抽屉里的语文书,迅速翻到房兵曹胡马这一课,飞快地扫描到“棱”字

7、,疾速在试卷上写上,又轻轻地把书合上。这一切神不知鬼不觉。我再一次扫视周围的同学,他们仍旧在认真答题。我松了一口气,继续做后面的题目。2.冬冬改得好吗?你觉得她的修改稿好在哪里?(学生交流)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

8、木断的功效。3.老师认为生活中的快乐,我们可以共享,而记忆中的错误、教训却可以共勉。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那个真实的故事,好吗?“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