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2、以读为主,注意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3、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关于其他风景名胜的阅历积累,让学生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一、交代任务,明确目标:1、上一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这节课让我们换换角
2、色,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2、下面,请同学从给出的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做好准备跟大家汇报,汇报时注意尝试使用课文中生动地词汇,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亭台楼阁”“欢歌笑语”等。(1)“三潭印月”景点的播音员;(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3)一名曾经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3、学生在课上再进行选择,小组交流。二、汇报交流:1、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尽量选不同身份的扮演者)。2、引导大家客观欣赏评议,以促进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共同提高。3、活动提示: (1)配乐朗诵时应注意语调
3、舒缓。 (2)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时,要注意口语化,注意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注意调动游客的兴趣。 (3)以设计者的身份介绍时,注意交代以下几点:第一,交代出石塔的位置、建造的意义;第二,说明石塔的样子。 (4)以游客的身份介绍时,要说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5)无论以哪种方式介绍西湖的“三潭印月”,都要以课本为依托,注意参考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2 美丽的“三潭印月” 小岛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
4、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
5、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人间仙境?挖湖筑岛西湖?造型别致?人间天堂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历史景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