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思想对儒家思想形成的意义。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重点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重要现实意义。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
2、合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著作道德经(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主张(1)哲学思想:核心是“道”。本原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命观: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矛盾观: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推行“愚民”政策。4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
3、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道家学派不等同于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道家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2)“无为而治”不等同于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为,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解读史料中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
4、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思考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提示】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1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5、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是中庸: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史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
6、语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解读史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的统治效果,意即(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史料二:阐述了老子以“无为而治”为特征的道家思想。意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提示】同: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异: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1主要区别(1)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
7、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2)在哲学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研究重心不同: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2相同之处(1)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2)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3)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孔子思想体系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
8、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孔子与老子的“形象”孔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其思想侧重于关注社会人生。老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其学说面向自然和整个宇宙,具有兼容性。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象,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课堂小结(教师用书独具)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孔
9、子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这是“仁”的具体体现。2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希望通过扩大教育对象范围,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明“礼”。3孔子兴办私学,为学术的下移与传播做出了贡献。4老子的“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1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为政以德,爱惜民力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D天法道,道法自然A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为政以德,爱惜民力”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故选A项;B、D两项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C项体现的是孔子“礼”的
10、思想,均排除。2春秋时期世道衰微,“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而作春秋。由此可知孔子主张()A民贵君轻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D仁者爱人B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说明等级秩序被破坏,没有涉及民贵君轻的思想,故A项错误;“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强调要上下有序,恢复周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为政以德,故C项错误;由“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看出伦理秩序的破坏,没有涉及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故D项错误。3孔子认为教育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这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
11、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D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教育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体现了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4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道家学派()A同情人民的疾苦B主张“道法自然”C提倡辩证法思想D倡导“无为而治”D根据“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知,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5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
12、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C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是老子主张顺应自然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材料二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庞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1)根据材料一,
13、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先从材料中提取人们的认识变化,然后从生产力角度回答变化的“根本原因”。第(2)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答案:(1)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2)进步因素: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提出可以“损益”旧章法(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历史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