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0论语导学案十 论语十则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
2、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 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
3、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
4、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
5、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有朋自远方来( ) 人不知而不愠( ) 思而不学则殆( ) 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不亦乐乎:_。 温故而知新:_。 见贤思齐:_。 任重道远: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表顺接关系的有_,表转接关系的有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6、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以及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家、_家。 朱熹把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达标测试】(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阅读
7、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的书。这本书是 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 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 。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如果别人有缺点
8、,那么_ _ 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9、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 (6)小子识之( )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21、“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 _。 22、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拓展提升】(永无止境,执着追求!)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
10、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汇集,正如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先知耶稣的言论汇集一样。孔子和耶稣都是他们的母亲与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们似乎都特别的聪明,因为他们是最热烈的爱情的产儿。一个大思想家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一百个。乃至几百个帝王将相之影响的总和都难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稣对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比
11、的影响就是如此。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却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它是历代中国人的人生宝典,至今仍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青年学子的必读书。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教(学)后记】(敞开心扉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