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牙绝弦听课有感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伯牙绝弦。我听过后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想遇到心中的知音。我就斗胆说说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浅见,虽不一定能成为吴老师的知音,也权当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机会罢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走进吴老师的课堂,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
2、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吴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进入课堂,吴老师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配乐), 然后就用深情款款地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
3、。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举两得,善哉!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吴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
4、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令我印象最深还是吴老师那句话“同学们,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能读出其中的味道!”的确,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吴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用心良苦,实哉!三、抓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
5、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吴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情景交融,美哉!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吴红花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吴红花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