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汕头质检)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2(2012上虞调研)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位思
2、想家应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2012湛江调研)“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明朝4(2012合肥联考)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 “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A道德经B孟子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把孔子的“仁”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主张“尚贤”、
3、“非攻”ABCD6孟子离娄上中说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说明孟子()A与孔子的思想完全相同B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C不承认等级差别的存在D只要求统治者具有“仁”的思想7“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对荀子所说的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B主张通过行法治,重刑罚,使人向善去恶C主张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固有善性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8.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
4、童道德启蒙读物,右图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B倡导重义轻利C道德的重要D无等级名分差别10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1(2012安庆月考)战国后期,诸子已经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
5、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适应国家统一的潮流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BCD12“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C出现了“诸子百家”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材料二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
6、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材料三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材料四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仁”字书法和某网友的“仁”字QQ头像。请回答:(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6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基本观点。(4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荀子在“兼人”方面的基本观点。(4分)(4)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8分)14(2012
7、海口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材料二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每个人在这个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材料四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
8、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自己是累赘,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其思想观点。(不得摘抄原文)(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6分)(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6分)答案及解析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说法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特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
9、用,故选C项。【答案】C2【解析】材料“不尚贤使民心不乱。”大意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价格,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信言不美博者不知。”大意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是老子的思想。【答案】A3【解析】由材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数家并存,可以判断出是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还没有出现百家,排除A。秦朝焚书坑儒推崇法家,不可能出现数家并存,排除C。明朝时儒学已经稳稳居于正统地位,不可能出现数家
10、并存,排除D。【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答案】A5【解析】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和“君轻民贵” 的原则。故项正确,项是墨翟的主张。【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仁政”思想,A错误,B正确。根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叙述可看出C、D两项错误,故选B。【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对荀子思想的理解。题干材料反映了荀子提倡专心学习和反思,A正确。B为法家思想。荀子
11、主张性恶论,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排除D。【答案】A8.【解析】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答案】B9【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孔子的仁爱之心是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等,而墨子的兼爱的范围还要大,甚至是推广到敌人。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墨子的爱无等级名分,所以选D。【答案】D10【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
12、的利益, 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答案】B11【解析】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因此根据所学可知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答案】D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答案】B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第(2)问,“仁”、“义
13、”即仁义,“威”即王道,注意它们各自的作用。第(3)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到答案。第(4)问,先理解其字面意思,进而结合两幅图片进行分析。【答案】(1)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2)荀子认为只有用“仁义”“王道”治理国家才可以不战自胜、不攻自得。(3)荀子认为“兼人”有三法:以德兼人,以力兼人,以富兼人。其中上策之法是以德兼人。(4)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期盼: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政”“刑”“德”“礼”等关键词归纳。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治丧相礼”这一关键信息。第(3)问根据材料要抓住“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负担父母的生活”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答案】(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政,“克己复礼”,以礼治国)(2)与巫相近、重视教化和仪礼。(3)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