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3190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 鉴赏表达方式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穿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2016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5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

2、情和议论1.记叙类型分类作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多用于写人叙事散文中,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人物、事件等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使文章繁简适当,主次分明叙述方式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起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平叙便于了解

3、事情的来龙去脉2描写解说作用景物描写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描写手法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动静描写: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

4、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人物陪衬、环境烘托3抒情和议论用在开头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用在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点明意义,升华思想,收束全文,画龙点睛;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教材演示速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完成问题。请分析文中综合运用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的妙处。(6分)答:_剖析记叙可给抒情和议论作基础;而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可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以事实作根据的议论,则把记叙的内容加以深

5、化和升华。对刘和珍生平和死难时的情况,作者都作了简要的叙述,描绘了刘和珍坚毅英勇、和蔼可亲的形象;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则抒发了非常痛恨、愤怒的感情;对斗争的方法和烈士死难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议论和分析。答案本文的叙事,简明扼要,扣人心弦;本文的议论,极有说服力;本文的抒情,强烈深沉,极富感染力;本文的描写,精细准确,充满真实感。四者交织渗透,推移起伏。从全文看,哀痛和悲愤之情既渗透在叙事之中又笼罩全篇,写到第五节时,悲愤之情达到高潮。在第二、六节侧重于议论,但和第三、五节的记叙交织结合,抒情的成分又十分浓烈。但从单个小节来看,描写、叙事、抒情、议论又是相互结合运用

6、的。如第四节开头在记叙之后紧接着议论,以后又接着记叙和议论,到结尾又抒写悲愤到极点的心情。总之,为了悼念死者,需要介绍她们的事迹并揭示惨案的真相,这就离不开记叙和描写;为了抨击敌人,赞颂烈士,总结经验教训,这就离不开议论、抒情。而浓烈的抒情是贯穿全篇始终的一个特色。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

7、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

8、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

9、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

10、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

11、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

12、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C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

13、被杀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2.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理解题干中关键词“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所以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章对“史料”“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效果几个

14、方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自己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为民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3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

15、,诸侯的热嘲冷眼。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一些重要句子,由“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可知,大禹生活单一;由“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可知,亲人不理解他;由“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可见,诸侯也不理解他,对他冷潮热讽;由“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可见,他被民众遗忘。微点突

16、破二 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则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义”后“广义”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设问方式1(2019上海高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十三段画线部分。2(2019天津高考)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2016北京高考)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4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5第段中的手法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赏析。6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

17、分析其作用。熟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九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具有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又比照鲜明。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

18、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反问起强化语气的作用。2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

19、感。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工笔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或景物,使物象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现实为实,想象(梦境)为虚。作用: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渲染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烘托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

20、表现主要对象。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指由某人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物;想象,指构想出来的具体形象或情景。两者都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答题模板明确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结合情感思想)。教材演示速读故都的秋一文,回答问题。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写到“

21、南国之秋”?(6分)答:_剖析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答案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南国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即学即练(2019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流沙中的弱水河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

22、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

23、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自知自己的意义和方向。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古典、精美、

24、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去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渐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桠相互挽着。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

25、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村庄的炊烟像蛇,流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他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

26、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腐朽?至少,现

27、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肌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4有人认为第九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一)我觉得不必删去。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承接上文“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与下文的对生命的感受也有内在联系。(示例二)我觉得可以删去。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要有自己个性的

28、体悟,与下文所给的弱水河带给“我”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有一定距离,后文仍然继续写“我”骑单车出来见到的景色,这部分文字放在这里显得突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无论观点是认同还是否定,都需要找到所在段落与上文下的关系。如果持认同态度,就需要找所在段落与上下文的联系,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一致性,如果持否定态度,就需要找到段落与上下文的区别及不协调处。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十三段画线部分。答:_答案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喻体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与戈壁严酷(或强悍/充满自然的伟力)的环境特点相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解析本题考

29、查艺术手法的赏析,并且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对于本题首先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该手法在句子中的体现,然后指出该手法的使用与环境特点相契合,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6第八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答:_答案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八段上文是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及“我”的生活状态,下文是“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第八段是从对上文的描写和思考,转入下文“我”的所见所思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所以思考的不能紧紧停留在该段落与上下文的关系,还需要从全文的构思

30、考虑。该段的内容是什么,与全文在内容结构上的关系又如何,以此看出该段的重要作用,即它是从对上面内容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所见所思的关键点。7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答:_答案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题思想。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这类散文的写作意图不在景象本身,而是以景象来揭示人生道理或对生命的感悟。本文就是从沙漠中的生物感悟到生命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可贵。微点突破三 鉴赏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

31、;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设问方式1(2018天津高考)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2(2018浙江高考)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3(2017北京高考)文章叙写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4(2017天津高考)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5(2015江苏高考)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

32、作用?熟悉散文的整体构思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1)结构类型分类特点思路静赏式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参游式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追怀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2)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

33、关系2材料组织的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3谋篇布局的技巧名称内涵艺术效果开门见山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总领全文。总起下文。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照应包括文章正文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上下文间内容的前呼后应突出中心,深化主题。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

34、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结构圆合严密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能够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过渡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4句段的作用类型作用开头总领全文

35、。引出下文情节或引出话题。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特别提示如果开篇即点题,开头句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一般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

36、他事物,其他事物对叙述主体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特别提示如果中间句段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如果中间句段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叙述的是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拓宽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尾升华感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特别提示首尾呼应而结构完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

37、)、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引用、插入的句段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教材演示速读荷塘月色一文,回答问题。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行踪线索,

38、又有内部的心理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完美的圆合状态,请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结构。(6分)答:_剖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考查心理变化。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键语句,如“带上门出去”“一条幽僻的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再概括段意,文脉便显示出来,也就把握了文章结构。针对心理线索,我们先注意勾画标示心理变化的关键语句,如“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再从中提炼心理词,加以组合即可。答案从

39、外部结构看,本文从作者出家门经过小径到荷塘,赏完荷塘月色之景又回到家里,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呈现圆形结构;从内部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符合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即学即练(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

40、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

41、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

42、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

43、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

44、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8.试分析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答:_答案第一部分:第段,交代“我”家厨房灌满油烟的原因。第二部分:第段,详细描写第一家,从油烟的“气味”,判断第一个邻居家日常生活特点,并介绍了他们家人养病、恢复健康直至回到日常生活状态过程中“气味”的变化;第段,判断一户新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段,判断第三、四户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三部分:第段,描写艾草味带来的感受,艾草味掩盖了所有的气味,意味着前面的不同生活在这里有了共同点:突出了“比邻而居”,各种生活状态得以理解和包容。从写作思路上看,紧扣“比邻而居”行文。解析首先要明白题目要求,本题要求

45、概括文章的整体行文思路;其次要逐段概括段意;最后根据各段段意整合,简洁地梳理出整体行文的思路。9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线索:气味。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解析本文除第段外,每段都围绕“气味”来写。第段虽然没有提及“气味”,但它通过写排油烟机的管子和厨房来引入对“气味”的描写,由此可确定线索;再联系下文中作者通过对各种“气味”的描写来展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状态,即可以得出设置“气味”这一线索的作用。10第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结构上,本段在前文基础上又补充了两种气味,在段尾进行总结,点明各种气味相融。情感表达上,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各种气味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能够和谐共存,邻里能够和睦相处。照应标题“比邻而居”,厨房中气味共存,生活中邻里和睦,文化上多元并包。解析答题时要围绕作用进行,注意结构位置、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前面介绍了不同气味、不同生活,这里又补充了两种,最后由个体上升到了群体。-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