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7教学目标1、学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 2、积累读读背背中描写意志坚定的8个成语。3、写好上下中心要写对正的字。4、说说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把感受和理由有条理的说清楚。教学重难点1、学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 2、积累读读背背中描写意志坚定的8个成语。3、说说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把感受和理由有条理的说清楚。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来源: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学和用第一部分。1、审题,指名读题目。2、学生自由读句子,结合句子意思体会“掀”字的意思。3.交流汇报:说说自己认为这个“掀”字应该用那种解释。4.教师指导:句子中的“掀”的对象是雨衣,并且是完全拿开了,盖到了花上,结合我们
2、的生活经验,这与第一种意思“是这单覆盖的东西向上离开”相符合。第二部分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自由将句子读几遍。来源:ZXXK来源:ZXXK小组内合作交流,根据句子意思推测加点词的意思。2. 班内交流,所以说自己联系上下文推测出的加点词的意思。3.小组内合作查字典,确定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4 班内交流汇报查字典的结果。由组长记录下答案。第三部分布置学生课后运用这种方法解决25课中不懂的生字词。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1、学生自由的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要熟读这些成语。2.指名读成语。3.边读边写,将词语抄写两遍后,自由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4.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
3、大概意思。5.学生练习用这些词语造句。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读,练背。6.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意志坚定的词语?说一说。齐读这些词语。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认识要写的字。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上下中心要写对正。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强调:上下部件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一)、激趣导入1、我去过上海、青岛、烟台、蓬莱、大连、旅顺等等地方,你
4、们猜,我是怎么去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2、揭题:这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是我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二)、启发谈话1、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艇、汽艇、飞机)2、你最喜欢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3.指导交流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
5、)分组里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和乘坐感受以及喜欢的理由。(2)小组里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喜欢的交通工具。(3)全班同学评议:有没有介绍出这种工具的好处,理由说得清不清楚。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
6、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3)每个人再准备. (4)评比最佳“交通工具解说员”。三、总结。来源:来源:学+科+网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
7、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