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7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
2、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复习积累本单元学过的词语。2、能照样子写重叠形式的词;能区分并正确选用意思相近的词。3、
3、能判断句子完整与否,把意思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初步学会在中心词前添加修饰语,把句子的意思写具体。4、能发现顺序混乱的一段话中的问题,初步学会按方位顺序整理一段话。教学重点:第4、5、6、7题。教学难点:第6题中的(1)、(4)的判断,第7题。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完成14题。教学过程:一、第一题。1、读拼音,写词语,校对。2、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3、用上这些词语各说一句话。4、这个单元的3篇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你也很喜欢?你报,大家听写,校对。二、第二题。1、读懂例题。“高兴”和“高高兴兴”有什么不同?2、照样子写词语,校对。3、用这些词说一句话。4、比一比,谁能说出更多的叠
4、词。三、第三题。1、读懂题意。2、填入合适的词语,鼓励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填得恰当。3、填入这些词语,词组变得怎么样了?四、第四题。1、第1组:雄伟、雄壮“雄伟”、“雄壮”都有气势大、有气魄的意思,但两者形容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读读句子,体会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校对,说说这样填的理由。2、第2组:“排列”、“陈列”“排列”和“陈列”都有摆放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不同。排列按次序放,与有没有人没有关系。陈列指把物品摆出来,供人观看。同前一组这4句话。3、读一读这4句话。4、这些词还可以说什么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完成57题。教学过程:一、第5题。1、读懂题意,明确填词的目的。2、
5、填入恰当的词语,答案要力求多样。3、交流。(1)注意用词的贴切、生动。(2)注意“的”、“地”的正确使用。二、第6题。1、读懂题意。2、回忆学过的几种完整句的句式。(1)谁(什么)干什么?(2)谁(什么)怎么样?(3)谁(什么)是(有)什么?3、判断哪几句是完整句。4、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1)说说句子补充完整。(2)补充句子。A、可在词组前补,也可以在词组后面补。B、可以仿照课文补充,最好能自己开动脑筋补充句子。(3)交流。三、第7题。1、读懂题意。2、读这段话,给句子编号。说说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2读这段话,同桌讨论哪几句话顺序有问题,再全班交流。4、想想应该怎么改?交流。5、按正确顺序读一读,划出表示方位的词。6、小结:我们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个物品,都要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说清楚。这样才能让人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