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知道2、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会运用口诀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归纳新知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表示的意思。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1、开火车,对口令。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3、看图填空。( )个( )是( ) (
2、)个( )是(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2。请同学们看第54页的图,这是我们体育课上用的乒乓球拍。对,你知道一副乒乓球拍有几个吗?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1副乒乓球拍有2个拍子,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l2 122。师: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副乒乓球拍,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点子图,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读出口诀。2、教学例3。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束有几个气
3、球?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气球,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束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束呢?引导学生对2和3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三三得九”。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点子图,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读出口诀 3、大家刚才编出的是几的乘法口诀?(1)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讨论:怎么记住3的乘法口诀?(3)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4、小组内互记2、3的乘法口诀。对口令记口诀。(要求:对口令的形式熟悉2和3的每一句口诀,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的组合,要多给学生参与和练习的机会。)三、
4、练习巩固。1、对口令。(1)师:二三谁跟我对得数,生:得六。(2)练习形式:师生对练、同伴对练、小组选代表对练、男女生对练。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完成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第1、2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
5、想的?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第13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
6、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第1题读题理解题意,要求学生边画边说口诀。用青蛙、小兔、袋鼠跳远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巩固2、3、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先弄清图意,如小青蛙一次跳2格,小兔一次跳3格、袋鼠一次跳5格。然后,再让学生用口诀说出跳一次、两次、三次的格数。第2题、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