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 c s 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z、c、s 3个声母和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能准确拼读z、c、s与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正确认读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字、词语、句子”3个词语,认识“字、词、语、句、子”5个生字。4、正确朗读儿歌过桥。教学重点:声母z、c、s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的正确拼读;带调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难点:能准确拼读带调的三拼音节。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卡片检查学生上课学习情况。二、图文结合,学习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一)学习声母z。(出示图片)(1)教师引学
2、:同学们,小熊老师在做什么啊? 生:小熊老师正在上课,今天要学习字母z。(2)教师讲解“z”发音要领:把“写字”的“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3)教师范读z,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形。(4)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开火车读声母z。(5)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插图,想办法记住声母z的样子。(6)引导学生读儿歌:小熊写字zzz,像个2字zzz。(7)学生拍手读儿歌。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1)教师示范对比朗读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学生认真倾听,找出差别。(朗读时,声母z轻而短,整体认读音节zi长而响亮。)(2)学生练习认读整体认读音节zi,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引导学
3、生认读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z、z、z、z。小组内练读,指名领读。(二)知识迁移,学习声母c及整体认读音节ci。1、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看图,引出声母c,学习c的发音。(1)教师出示c的卡片,引导学生根据认识z的方法自学声母c。教师导学:你在图上找一找,图中哪部分和声母c的形状很像?生:图上小刺猬的形状很像c的形状。(2)学生试着根据“刺猬”的“刺”的读音读声母c。(3)教师讲解发音要领:把“刺猬”的“刺”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c的读音。(4)教师范读c,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形。(5)学生自由练读c,体会发音要领。当小老师领读声母c。3、记住声母c的样子。(1)引导学生想办
4、法记住声母c的样子。(2)引导学生编儿歌:小小刺猬ccc,半个圆圈ccc。(3)学生拍手读儿歌。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ci。(1)引导学生读整体认读音节ci。(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引导学生认读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c、c、c、c,指名领读。(三)运用规律,学习声母s及整体认读音节si。1、运用学习前边两个声母的方法和步骤自学声母s的发音。2、学生汇报,指名认读声母s。教师纠正发音。3、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声母s的样子。(1)想想书中蚕宝宝的样子就能记住s了。生:蚕儿吐丝sss,半个8字sss。(2)学生拍手读儿歌。5、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整体认读音节si。(1)学生在认读整体认读音节si
5、,教师巡视,纠正发音。(2)引导学生认读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s、s、s、s。小组内练读,指名领读。(四)指导书写声母z c s和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1)引导学生观察z c s在四线格中的占位,教师范写,学生书空。(2)学生在书上描红。(3)在四线格中书写。(4)书写整体认读音节zi,ci,si。三、快乐游戏,巩固认读声母和游戏拼读。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找6名同学每人手里拿一张拼音卡片,卡片上写着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和声母z、c、s。老师随机读声母或整体认读音节,拿着相应卡片的同学听到后马上跳一跳。四、情境激趣,拼读音节。(一)学习两拼音节。1、z、c、s与、e、u相拼的两拼
6、音节。2、学生自由练习拼读。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音节。4、加上声调读一读:课件出示带声调的音节,学生开火车拼读。(二)学习三拼音节。1、拼一拼,读一读z、c、s的三拼音节。2、引导学生回忆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3、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拼读三拼音节。4、开火车拼读。五、朗读儿歌,认读生字。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听准字音。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7、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
8、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引导学生看书,自由读儿歌,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一拼或问老师和同桌。说一说,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3、找一找,儿歌中有哪些音节是我们学过的,在书上做好记号,并和同桌互相拼一拼,读一读。4、教师导学:在儿歌中还有5个生字宝宝呢,你们能找到它们吗?5、学生在书中找出“字、词语、句子”5个生字,并做好记号,自由读一读。6、引导学生发现“了”的两个不同发音,告诉学生“了”是一个多音字。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
9、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7、全班同学拍手读儿歌。七、课外积累,拓展延伸。1、跟老师读一读小儿歌,进一步巩固拼读练习。2、做习题,巩固拼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