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探 究 与点拨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写这种感受?分析:记者对于这片区域最突出的感受是“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作者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景物细节,像“空空的房屋”、没人收拾的“一筐筐橘子”、“打断的电话线”、流水的“自来水水龙头”,来表现人的缺失带来的景物的质变:笼罩在“死一样的寂静”中。探 究 与点拨2“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这句话是怎样表现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的?请分析说明。分析:“微
2、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与“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战火的频繁、不间断让人的神经错乱,这句话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与“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谴责。探 究 与点拨3新闻特写中最具文学意味的表现手法就是描绘细节,本文用不长的篇幅,把1978年巴以战争战场的可怕景象和双方士兵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试作分析。分析:新闻特写中最具文学意味的表现手法就是描绘细节。但完美的描绘不是靠堆砌形容词,而是靠记者的细致观察,借助鲜明生动的笔法将读者吸引到新闻报道的氛围和情境中来。在描写“无人区”“死一样的寂静”时,
3、作者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景物细节,像“空空的房屋”、没人收拾的“一筐筐橘子”、“打断的电话线”、流水的“自来水龙头”,使人联想起48小时前这里热闹而平静的生活。在两相对比中,人的探 究 与点拨缺失对于景物的致命影响明白地显现出来,从一个侧面描绘了突如其来的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破坏。在描写“暴力留下的纪念品”“烧得发焦的”汽车、“一摊摊血迹”之后,作者捕捉到了这样的细节:“灌木丛中长满着雏菊,空气里散布着忍冬的芳香。东边山坡上传来爆炸声,间或夹杂着小鸟的欢叫声。”雏菊、忍冬的芳香、小鸟的欢叫,这本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但在爆炸声的伴奏下,这些景物却显得如此不协调,它们与前面“烧得发焦的”汽车
4、、“一摊摊血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不动声色中,作者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对和平的呼唤得到了强有力的表达。另外两个细节:“美国探 究 与点拨制的小型运输车在原野上驶来驶去”和“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看上去像是随意的点染,却暗含着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谴责。4本文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并不是真的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倾向性?分析:战后,留下的曾经与人有关的景物空白呈现在作者眼前,没有了和平时期生活的人们,有的只是战争双方的士兵和逃难的难民,但这些人已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过着正常人类生活的人,所以即使有人,作者仍然称这块地区为“无人区”。探 究 与点拨对这场战争作者持有的倾向是反对,是憎恶,对战争双方是同情。在文中作者刻意描绘这一地区环境的美好,人们在这里曾经生活得平静而富足;包括双方士兵对战争的态度也是迫不得已,也有茫然与不满;对双方士兵和人民的描写,体现了这场战争的发动不是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和作者一样,想过和平安宁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