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晖教授曾把一 般的“皇权不下县”说的核心观点概述如下:“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中“自治”的根源是A. 中央对地方管理严重缺乏有效性B. 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影响C. 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D. 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唯物史观,“根源”即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
2、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这是县级以下地方自治的经济基础,是“自治”的根源,B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管理是否缺乏有效性是着眼于政治因素,不是材料所述“自治”的根源,A项错误;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是着眼于社会因素,而不是根本,根本要从经济层面上入手,C项错误;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着眼于伦理道德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2.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的豪民巨富,其中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中所出富豪最多。这反映出A. 政府积极鼓励私人铸铁B.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 封建社会利于造就富豪D.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
3、犁牛耕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至汉代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因此铁制工具得到更进一步普及,所以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中所出富豪最多,故选D;汉代实行盐铁官营,不鼓励私人铸铁,排除A;炼铁行业中富豪最多和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据题意可知富豪多出自炼铁行业,不能说明封建社会利于造就富豪,排除C。故选D。3.晋商开辟的中俄“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国际商路, 绵延清代200余年。这反映出清代A. 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B. 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C. 重农抑商的政策逐步被打破D. 农耕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商开辟”“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国际商路, 绵延清代2
4、00余年”可知,中俄“万里茶路”的开辟反映了地域商帮的开拓精神,也反映了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A项正确;中俄“万里茶路”为内陆商帮的发展,而被迫开放是指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开放,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到清朝并未被打破,商业的发展并不能体现统治者政策的改变,并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工业文明推动商品化浪潮,中俄“万里茶路”的开辟虽是两国商贸发展的表现,但不代表农耕文明推动商品化浪潮,D项错误。4.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更多的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根据该学者的观点,可以说明中国古代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
5、导地位B. 当时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C. 商品经济受社会主流体制影响D. 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的商品化多是由于“剥削推动”和“生存推动”,即农民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换取缴纳赋税或日常生活的货币,而非主动从事商业活动并从商业活动中谋取利润,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受到社会主流体制的影响,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排除A;当时农民不是缺乏商业致富意识,而是整个社会体制不支持农民从事商业活动致富,排除B;由题意可知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抑商政策,排除D。故选C。5.观察下图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比较示
6、意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A.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反比B. 政治制度完善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C.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答案】C【解析】【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太湖地区的自然灾害多放生在元明清时期,这与明清时期当地农耕经济发展,过度开垦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故选C;东晋至吴越时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水旱灾害次数较少,排除A;政治制度是否完善无法控制灾害的发生次数,排除B;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并没有因为水旱灾害导致经济倒退,排除D。故选C。6.“自然经济的解体尽管 在一定程度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商品化进程
7、, 但也引发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失衡”。该学者旨在强调A. 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代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C. 自然经济在近代逐步走向解体D. 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步的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家庭手工业破产,打破了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的结合,即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步的分离,故选D;自然经济瓦解但是仍然存在,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自然经济解体“引发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失衡”,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学者强调自然经济解体“引发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失衡”这一影响,而不是强调自然经济瓦解的过程,C错
8、误。7.近代有人在谈到中国1873年某一企业的创办时说“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注: 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该企业的创办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人们消费观念受到了冲击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C. 列强对中国贸易顺差被扭转D. 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可知该企业的创办使同类外商企业减少了从中国获得的利润,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没有体现人们消费观念受到冲击和人们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排除AD;根据“1873年”
9、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之下,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能因此而得到扭转,排除C。故选B。8.下表是“1892年至1917年中 国张裕百年葡萄酒文化大事记”,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B. 北洋政府对其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的作用C.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D.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5年,在北京政府的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举多个荣获金质奖和最优等奖,中国第一次拥有了举世公认的葡萄酒”可知,1915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北洋政府组织下参与万国博
10、览会并获得荣誉和奖项,说明北洋政府对其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根据材料“对张裕公司优异的产品质量给予了极高评价”可知,孙中山高度认可了张裕公司的产品质量,但没有体现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张裕葡萄酒的发展大事记,没有对这时期民族工业的各行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行业的结论,C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裕公司是在1892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9.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且于国际联盟中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
11、之组织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该史料从侧面说明A. 民族救亡意识促进了实业救国的高涨B. 抗日战争使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机遇C.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默许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荣德生的话语直接反映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但也看出了他对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的不满,从侧面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不得人心,故选D;民族救亡意识促进了实业救国的高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抗日战争使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机遇不符合史实,排除B;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默许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10.计量史学是利用数据
12、的变化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下表是1952年与1957年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说明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 “大跃进”运动开始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总产值,工农比例出现失调,故选C;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排除A;“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D。故选C。11.1982年宪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13年宪年法修正案以“国家实行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一变化说明A. 计划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基本确立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D. 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的确认【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改变了1982年宪法关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规定,之所要修改是因为经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法律的确认,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划定,并没有说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A错误;材枓没有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信息。B错
14、误;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C错误。12.下图是清末民初某地一老汉第一次看见电灯时, 要拿它点烟的一个滑稽场景。这反映出A. 当时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B. 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较普遍使用C. 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深受西方科技影响D. 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贫困落后的状况【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图片中“清末民初某地一老汉第一次看见电灯时,要拿它点烟的一个滑稽场景”正是反映了西方近代化的成果在中国传播的不均衡性,当时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故选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较普遍使用
15、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深受西方科技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C;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贫困落后的状况不能在材料中反映,排除D。13.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A. 辛亥革命推动铁路发展B. 列强控制了中国铁路权C. 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D. 清末新政时收回筑路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铁路里程占中国1881到1911年新建中国铁路的46.3%”、“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的占中国1881到1911
16、年新建铁路里程的30.5%”可知这个时间中国铁路有76%以上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即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权,故选B;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与1881年到1911年的整体时间跨度不匹配,排除A;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清末新政时收回筑路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14.下图为某一时期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绘制的世界地图。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西南部,亚洲在东部。欧、非被地中海隔开,欧、亚被黑海隔开。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世界洋又沟通地中海、红海、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A. 是地圆学说盛行世界的体现B. 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绘制完成C. 有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
17、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三大洲的外圈被世界洋所包围,因此欧洲可以绕过非洲寻找到达亚洲的新航路,由此可知该图有助于心照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故选C;虽然三大洲的外圈是世界洋,但该图是平面图,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因此不能体现地圆学说盛行,排除A;图中没有显示美洲,说明当时人们尚未到达美洲,不知道美洲的存在,应该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B;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故选C。15.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其主要原因是A.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 西欧掠夺大量
18、金银引起通货膨胀C. 自由贸易使英国工业品大量外销D. 生产发展导致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由于列强殖民扩张,从殖民地获得大量黄金白银,所以导致了欧洲物价的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这就是价格革命。B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故选B;A是商业革命的表现,题意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贸易应该是在工业革命兴起以后,C错误;当时的财富主要是海外殖民扩张获得的,而不是生产发展所导致的,D错误。16.有人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作者旨
19、在强调A. 工业生产方式不断革新B. 工业革命后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C.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D. 蒸汽机难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现代工厂制度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与手工作坊和工场的不同,现代工厂制度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借此来完成对工人的剥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切反映了材料中所说的“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D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17.19世纪早期法
20、国 思想家傅立叶说:“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这种现象表明A. 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B. 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C. 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D. 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可知,文明制度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而文明制度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所以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故选C;A夸大了题干中的现象,排除;BD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8.1921年人们把发明了总装流水线的福特看作是一
21、个创造奇迹的大师,1936年卓别林在喜剧电影摩登时代里毫不客气地讽刺了福特和残酷的流水线。这一变化反映出A. 垄断下的机器大生产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B. 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随时可能会爆发C. 垄断组织的发展大大提高民众的生活成本D. 电影艺术的繁荣要依托大众和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电影艺术对社会经济事物的讽刺,说明电影艺术的法发展源于生活,因此能够看出电影艺术的繁荣要依托于社会和大众,故选D;流水线生产让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增加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但是并没有反映出社会贫富的分化加剧,A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的存在和随时爆发的可能性,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众生
22、活成本的提高,C错误。19.1930年 胡佛政府出台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大幅度提高关税。此举引发英法等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政策。这些国家的做法旨在A. 共度经济危机B. 摆脱经济困境C. 整顿世界贸易D. 限制本国出口【答案】B【解析】【详解】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经济危机的严重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目的在于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经济,从而摆脱经济危机的威胁,故选B,排除D;关税战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共度经济危机和整顿世界贸易,排除AC。故选B。20.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口红效应”的经济理论,即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如“口红”等相对廉价的商品,战争期间
23、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抹着靓丽的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这一一理论A. 对消费者起到一种“误导”作用B. 体现了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C. 反映民众在危机中淡定从容的心态D. 表明新政已使全国经济走出低谷【答案】B【解析】【详解】政府鼓励人民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购买口红等相对廉价却又非必要的商品,说明政府采取了鼓励民众进行消费的措施,故选B;政府鼓励民众进行消费并非是进行“误导”,排除A;民众通过购买廉价消费品获得一定的心理慰藉,而非是淡定从容,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新政的效果,排除D。故选B。21. 1993年民主党人克林顿上台后,一个明显进步就是认识到,被民主党人推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干预主义和共
24、和党人推行的供应学派自由主义,那不是灵丹妙药,都有局限性。为此,他推行了一套被称之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其基本特点是A. 市场调节,自由竞争B. 政府干预,全面调控C. 削减开支,增加福利D.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主张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新经济,既反对国家过渡干预经济,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自由放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经济体制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克林顿“新经济”22.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
25、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 全部上缴国家B. 必须限量交易C.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D. 只能政府收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苏俄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完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粮食。故选C,排除ABD。23.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 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图A.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B.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C.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看出,苏联二五计划期间消
26、费品和农业的经济目标增长率制定都超过生产资料目标增长率,由此体现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故选A;农业和轻工业实际完成率没有达到目标增长率,但不代表农业和轻工业出现负增长,排除B;生产资料实际完成率远超目标增长率,而消费品和农业的实际完成率没有达到目标增长率,说明没有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排除C;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排除D。故选A。24.早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就曾提出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 由此可知,该设想A.
27、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B. 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C.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D.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可知,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设想是为了让长期以来国际纷繁的经济秩序体系化、制度化,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居主导地位,但材料内容没有反映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A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早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设想,
28、没有强调世贸组织的地位,无法得出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的结论,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
29、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摘编自 王庚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大国崛起 等材料二 中国人喜欢美国制造的飞机、计算机、电子产品、电讯设备和石油钻探工具,这些产品以质量优异和经久耐用而享誉全球。美国进口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服装、石油产品、各类手工工具、家用器具、药剂、家具、古董和艺术品。在1972年到1983年之间,中国对美贸易始终保持着逆差,累
30、计赤字77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的保护主义和限制美国高科技出口的做法让中国人不高兴。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受美国进出口银行一些规定的限制,如不得获得超出五千万美元的借贷。而且,中国还不享受一般特惠国的免税待遇。此外,美国关于商品“产地国”的原则,使中国感到受到歧视,美国对在华投资的拘谨态度也令中国方面失望。一摘编 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
31、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一一摘编自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1)材料-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8 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2年至1983年间中美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答案】(1)时代: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含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原因:政治: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2)特点:中美贸易中国以输出初
32、级产品为主,美国对华输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中美贸易美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美国对中国带有明显的贸易歧视;意识形态的斗争比较明显。原因:中美两国工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急需美国的工业产品发展经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冷战思维仍然比较重。(3)因素: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内局势等。【解析】【详解】(1)时代:据材料一“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结合所学可知,三次崛起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含义:依据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
33、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原因:抓住题干时间“1819世纪”,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原因是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完成。(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国人喜欢美国制造的飞机、计算机、电子产品、电讯设备和石油钻探工具”、“美国进口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服装、石油产品、各类手工工具、家用器具、药剂、家具、古董和艺术品”可以得出中美贸易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美国对华输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在1972年到1983年之间,中国对美贸易始终保持着逆差,累计赤字77亿美元”可以得出中国处于贸易逆差,美国处于贸易顺差
34、;“中国受美国进出口银行一些规定的限制,如不得获得超出五千万美元的借贷。而且,中国还不享受一般特惠国的免税待遇”、“使中国感到受到歧视,美国对在华投资的拘谨态度也令中国方面失望”和材料二时间可以得出美国对中国带有明显的贸易歧视;意识形态的斗争比较明显。原因:依据材料二“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的保护主义”可以得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结合所学从中美两国工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急需美国的工业产品发展经济、美国的冷战思维等方面分析其他原因。(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内局势等方面分析。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35、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它们的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也就是说,制度是经济进程衍生的适应性工具,而不是经济进程的原因或社会温床。因此,制度并非起着一种根本原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由基本的经济力量“首要的动力机制”推动的,制度通过“次要的机制”对这些力量做出反应,而不是推动这些力量。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也可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认为,适宜的制度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但并非决定性力量。态度:我认为材料观点是正确。论
36、证: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适宜的制度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例如:1978年底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化的发展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进步奠定重要基础。反之,不适宜的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例如: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加之后来的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动乱;自由主义思想的僵化是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苏联社会经济比例不协调,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总结:
37、综上所述,制度对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结合自身国情,坚持正确经济政策的指导,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示例二:观点:经济进程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决定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态度:我认为该观点正确。论证: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西方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工业革命进程的发展推动了自由市场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推进了混合经济的出现。中国的小农经济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苏联建立之初,落后的工业发展状况及国情,推动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及计
38、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其他例子,言之有理亦可)总结:制度是经济进程发展及衍生的适应性工具,经济进程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注:观点及态度史论结合论证部分举出古今中外4个例子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者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下手,既可以分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可以分析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从哪一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是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言之有物。点睛:对于这类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在回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点的选择,不可以贪多,我们要
39、选择一个方面来回答,将所有的论证集中在一个问题的一个角度上,这样有针对性的回答才容易分析的透彻。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视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发的中心。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
40、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早期城市疾疫暴发难以控制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增加,流动性大;城市环境恶化;医
41、疗水平低下和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管理者防疫观念的落后。(2)有效遏制疫情的爆发与扩散;有利于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对后世城市防疫制度产生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得出城市环境恶化;医疗水平低下和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材料“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得出人口大量增加,流动性大;根据材料“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得出贫富分化严重。(2)根据材料“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遏制疫情、城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及对后世城市防疫制度的借鉴作用进行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