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记词语。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3.了解松鼠的习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2.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并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方法。3. 教学用具 课件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出示松鼠图片。 2、介绍作者布封。3、明确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借助拼读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
2、文的方法自主学习。(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2.自由学习,同学研究。3.集体交流。(1)订正字音。良子实橡健帽玲 窄强(2)理解词语。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灵巧。驯良:和顺善良。矫健:强壮有力。玲珑:精巧细致。机灵敏捷。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敏锐地感觉到。三自主阅读,适时点拨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松鼠的?2.探究交流。(1)课文中哪部分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开头一句: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是怎样写松鼠的特征?(概括写松鼠的特征。)这样写
3、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的作用。)(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松鼠的?从文中画出相应的内容。生甲:从形体方面表现它漂亮的特点。生乙: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等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这几方面的特点吗?生丙: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的住宅不接近人的住宅;它们乐于晚上出来活动;吃果实,喝露水。生丁:课文还从过河、警觉、跑跳、叫声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了它乖巧的一面。最后,从繁殖、换毛、喜欢洁净说明其他生活习性。(3)松鼠为什么惹人喜爱?你喜欢它的哪几个方面?(学生自主谈看法。)四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学习了课文,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课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4、,读了课文后,仿佛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就在眼前一样。)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加以体会。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地写出松鼠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这对你有什么启示?(作者能够把小松鼠写得这么鲜活,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3.在学习了鲸和松鼠后,就这两课在表达上的不同谈谈你的看法。生甲: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生乙: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一课更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学了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习题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5、1)和顺善良。(驯良)(2)精巧细致或灵活敏捷。(玲珑)(3)合人心意,讨人喜欢。(乖巧)(4)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很快。(警觉)(5)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蛰伏)2.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C)A.尾巴老是翘起来。B.它非常敏捷,非常机警。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
6、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C.它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D.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
7、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一句是(D)“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
8、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A.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B.松鼠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C.松鼠的叫声很响亮,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D.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