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课本相关(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
2、,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
3、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 “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
4、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
5、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选自诗论,朱光潜)材料二: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
6、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 “意与境浑”“意与象合”
7、,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
8、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C. “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A.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B. 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
9、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C. 镜无畜影,触形则照。虚已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D.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4分)答:_5、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6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
10、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
11、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木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木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
12、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木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木创作中,艺木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木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朵,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
13、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超然客公众号(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材料二: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14、,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扈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脸炙人口
15、。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圆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
16、水准攀登。(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B.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C.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D.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主要原因是受限
17、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3分)A.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B.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山。C.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D.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4. 材料二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
18、对话”?请简要分析。(4分)答:_5. 综合上述材料,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6分)原稿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 萍 你是谁?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定稿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 萍 你是谁?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答: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
19、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
20、,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 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
21、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
22、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
23、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
24、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 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 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
25、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 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
26、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
27、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3 分) (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姜夔扬州慢:“念桥
28、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4 分)答:_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三种简要分析这首诗。(6 分)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答:_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课本相关(2)【答案】一、1.B【解析】B项理解错误,“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神话、宗教都是“移情作用”的产品。2.D【解析】A项无中生有,“自然只
29、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同物之境” 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可以推断,“超物之境”在魏晋之前也不多,“因此认为”也于文无据;B项曲解文意,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更胜一筹,但是没有认为情感导致外物错误的面目;C项错误,罗斯金排斥贬低一切情感附带。“非怒非喜”指平和,不是零感情态度。故选D。3.A【解析】A项是典型的同物之境/“移情”/执情强物,具有“以我观物”的特征。4. 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两种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准确性,也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首先指出其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只在于“我”与“物”的关系;然后举例比较,论述渊源,说明前者品格未必不及后者
30、。(2分)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和钱钟书的分类方式相当,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指出,简单二元归类不够客观,不能反映艺术作品“意与境合”的丰富性。(2分)5.“桑”在氓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兼有比义。既引出女子初婚,又以其青葱茂盛暗喻女子沉浸爱情的甜蜜。(3分)归园田居以白描手法,勾勒村落风貌,深巷幽幽,鸡犬相闻,桑树滋长,村人乐业。深得田园之趣,淳朴欢愉,一任自然,正是王国维欣赏的“无我之境”。(3分)二、1.C(A.“无法一致“过千绝对;B.结论有误;D.曲解文意。)2.B(“主要原因“一说在文中无据。)3.D(材料二中读者主体性主要是指向阅读时洞察”为什么避免那
31、样写“。AB两项均为对现成文本”这样写的赏析,C项与阅读方法无关。)4.首先从当下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主动对话原则(即阅读时不仅要看到作品为何这样写还要看到为何避免那样写);(1分)继而(运用引证法)引用鲁迅的文章论述这一原则的理由,又(超然客公众号运用例证法)例举几个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证明这一原则的价值;(2分)最后引用朱光潜名言强化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一观点。(1分)5.一是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读者在对比中发现定稿增加了鲁侍萍台词,这更能凸显她此时渴望认子又不敢相认的痛苦内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3分)二是善千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读者能发
32、现选段中运用的省略号、破折号等艺术技巧,借助经验和想象去体会其中欲语还休、语意转换的表达效果,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3分)三、1C “与实用的态度相反”不当,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2B A 项,“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当。C 项,“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D 项,“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3DA 项和 B 项中,“花”和“红药”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C 项,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4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 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5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1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