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鱼我所欲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1词汇理解(1)鱼,我所欲也()(2)故不为苟得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贤者能勿丧耳()(5)蹴尔而与之()(6)乞人不屑也()(7)妻妾之奉()(8)此之谓失其本心()(9)故患有所不辟也()(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乡为身死而不受()2一词多义(1)为(2)得(3)与(4)之(5)而(6)于3古今异义(1)一豆羹古义:_。今义:豆子。(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_。今义:计时的器具。(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_。今义:能够。(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_。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
2、或数目合在一起。4句子翻译(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_(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5理解型默写(1)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2)孟子在文中阐明“生”与“义”关系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6内容理解(1)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_(2)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_(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
3、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内容。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_(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课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C课文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寡人之于国也(节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4、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_(2)王好战好:_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填 然 鼓 之 兵 刃 既 接 弃 甲 曳 兵 而 走 或 百 步 而 后 止 或 五 十 步 而 后 止。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直不百
5、步耳,是亦走也。_4孟子说:“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_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
6、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高位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得到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7、,如今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让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19鱼我所欲也【优化提能】课内精读1(1)想要的东西(2)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假如,假使(4)丢掉(5)用脚踢(6)因轻视而不肯接受(7)侍奉(8)天性,天良(9)通“避”,躲避(10)通“辨”,辨别(11)“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2)通“向”,从前2(1)介词,wi,为了;动词,wi,做(2)动词,得到(3)动词,给(4)助词,的(5)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6)
8、介词,比3(1)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古代的一种量器(3)能够用来(4)益处4(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3)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5(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1)比喻论证。如:以鱼和熊掌来比喻生与义。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乡”和“今”对比。举例论证。如:以“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9、,“乞人不屑”来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以不辨礼义而受万钟来从反面论证丧失其本心。(2)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伤害和对生命的威胁。(4)D解析:课文没有此项内容。延伸阅读1(1)更加。(2)喜欢,爱好。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只不过他们逃跑不到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4告诫梁惠王放弃称霸的野心,施行仁政,真
10、正关心人民的疾苦。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遇到饥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做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更加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那么)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交战双方短兵相接。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如果)凭着自己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逃跑不到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不要再希望您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