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C)A2个B3个C4个 D5个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蝉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再加上螳螂和黄雀,一共至少有四个营养级。2下图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态,则分解者作用强弱依次是(A)AABC BCBACCBA DACB解析:A地区落叶供给量最多,而土壤有机物含量却最少,这个差值就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地区恰好相反。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
2、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D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所以尽管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但它们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图1中的戊是生产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错误;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由于资源充足、缺少天敌,所以呈“J”型曲线生长,D
3、正确。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解析: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体现
4、了下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 BC D6如下图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中包含几条食物链(A)A1条 B2条C3条 D4条解析:图中只有一条捕食链,即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由生产者分解者等是腐生链。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A草属于第一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B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C蛇只属于第三营养级D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解析: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蛇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该食物网有草鼠鹰、草鼠蛇鹰、草蝗虫青蛙蛇鹰共3条食物链。8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5、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有光、CO2、H2O、N2等组成的无机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9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D)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腐生的土壤微生物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项正确;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项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
6、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项正确;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1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D)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由题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
7、,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11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解析:由于X营养级三个物种数量都下降,而Y、Z营养级数量都上升,所以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同时也说明“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
8、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说法错误;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因为,若Z捕食对象单一,则Y中某物种应明显下降,但Y中没有这种现象;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即便存在竞争关系也不会很明显,这是因为若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则其数量会明显下降甚至被淘汰,但比较甲、乙前后数量变化,同一时期三物种未体现谁胜谁劣。1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C)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中有的是需氧型,有的是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
9、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二、非选择题(共26分)13(7分)如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从营养结构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分解者,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2)图1中,D和B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3)图
10、2中,该生态系统共有8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或食虫鸟)蛇鹰。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图2中,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食虫昆虫,理由是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14(7分)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由其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2)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3)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先
11、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上述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不能,原因是因为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其他答案合理也可)。解析:(1)题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其他生物属于消费者。(2)题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3)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导致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反馈调节,蚯蚓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题图中的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15(12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
12、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g/kg鲜重)0.003 70.003 70.0350.0350.34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答案:解析:(1)外来鱼类和外来水草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则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之间主要存在种间斗争,其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和寄生。(2)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则随着营养级级别的升高,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浓度会越来越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甲和乙体内的重金属浓度最低,且相同,应该属于同一个营养级,是生产者,丙和丁次之,是第二营养级,戊体内重金属的浓度最高,是第三营养级。又根据题干所述,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所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