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了解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其出现变化的原因2分析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及特点3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温馨提示】你能找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特点吗?提示:(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从经济构成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2、养业为辅。(3)从地域范围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相互融合。应用提升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B)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解析:原始社会有六畜,农作物是北粟南稻,到西周时才有六谷,故同时具备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西周,C、D两项错误。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
3、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温馨提示】精耕细作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应用提升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B)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前一句出自淮南子,“耒”是古
4、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战国时期的农具有:犁铧、锄、锸、镰、斧等,农具与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2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2)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应用提升3“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5、。”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D)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解析:都江堰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势修建而成,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它既利于排洪,又利于灌溉, “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 ,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功效,故D项正确;翻车、唐代筒车都仅仅是灌溉工具,西域坎儿井仅仅是灌溉水利工程,没有体现 “ 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 ” 的特点,故A、B、C三项错误。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经
6、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又一个特点。(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4)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温馨提示】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有哪些?提示:(1)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而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2)出现的时间不同:自然经济早在
7、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应用提升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BC D解析: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反映的是这些内容。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A)A经济生活形态 B秦帝国的建立C制瓷业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考点:古代中国农
8、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学者认为,“支那”出自荆楚,即长江中游湖北一带,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强调了农耕经济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秦灭了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与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制瓷业是另外一种对“China”的解释,强调的是手工业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发生于魏晋、安史之乱后、两宋时期,指南方的经济产量和地位超越了北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
9、济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A)A农耕生活 B传统观念C儒家思想 D自然现象考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0、农耕经济解析:农民的循环思想,植根于春播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耕生活节奏,材料中信息印证着政事和人事的循环,故A项正确;传统观念也是源于农耕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究的循环思想,不符合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属于思想观念,不是自然现象的反映,故D项错误。4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D)A用于农田犁耕 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筒车)解析:依据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等内容可知与灌溉有关,而不是犁耕,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
11、致禾苗稔”的信息可知与农业有关,而不是冶铁,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车轮转”只是比喻其部件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指车,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致禾苗稔”和“如车轮转”的信息,应是唐宋时期已出现的筒车,故D项正确。5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B)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翻车)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
12、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6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 “家风是什么” 节目反应强烈。传统中的 “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与“忠孝”“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A)A“忠”世袭制 B“孝”宗法制C“耕”农本观 D“读”科举制考点:西周的宗法制;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忠”是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忠”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但与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
13、符合题意;“孝”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即与宗法制紧密相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耕”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而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读”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即考科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C)A BC D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革解析:图是利用牛力拉着耧车播种,出现在西汉;图是高转筒车,出现在晚唐;图是曲辕犁,出现在唐代;图是水排,出现在东汉时期,按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8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B)A铁犁牛耕庄
14、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9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15、B)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A BC D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成形期”。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为刀耕火种时期;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在战国时期兴建;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汉代广泛推广等过程;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选B。10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A)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铁犁牛耕开始出现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 BC D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16、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中“谨视天时”可知其特征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故正确;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末期,而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错误;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在明代人们使用的耕作技术依然是铁犁牛耕,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故正确;根据题干中“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可知其特征为精耕细作,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B)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
17、,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12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B)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
18、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1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
19、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1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B)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
20、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
21、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
22、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材料二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现象。(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答案:(1)表现: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智慧。(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富人生活奢靡;贫苦农民逃到山区生活。(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