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2-8古诗词:先读懂再选择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明方向 考情梳理学方法 读诗要点多积累 知识清单考情梳理【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年代体裁作者题材考向2019全国卷律诗陈与义宋题画抒怀 语句含意及情感态度理解2019全国卷律诗杜荀鹤唐干谒自荐 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的作用2019全国卷新乐府五古刘禹锡唐讽喻叙事语言风格(课内外比较)2018全国卷律诗李贺唐朝写景抒怀诗句的含意(思想情感)2018全国卷七言古诗陆游南宋即事抒怀意象
2、(物象)的作用2018全国卷七言古诗王建唐朝托物言志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年份201720162015卷别及内容卷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卷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
3、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卷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返回11“读懂读懂”只是相对的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
4、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读诗要点11善假于物善假于
5、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22读诗三处看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33解诗解诗“咬咬”“”“嚼嚼”“”“泡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
6、观臆测。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读诗三看标题、注释、情语。(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提示写作时令(如春)、节日(如除夕)、地点、对象、事件;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3)通“
7、情”达理分析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返回寻找关键字看“情”点找名词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找动词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找副词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找形容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找诗眼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33解诗解诗“咬咬”“”“嚼嚼”“”“泡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把它翻译两三遍。知识清单详见WORD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