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6881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江西赣州三中 彭艳琪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我国正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对固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现代历史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教育一项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诠释教材为己任,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它以讲授知识、记忆知识为基本特征,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生学法指导,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往往只考虑教师教的活动,而

2、忽略学生学的活动,更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及其研究,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少,或仅仅作为点缀。如此教学,即使教师“本事”再大,“教学艺术”再高,终究脱不出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窠臼。而这种单向型、封闭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抑制和挫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挖掘、发挥被严重限制,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彻底改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

3、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做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它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教学主题问题化。课内导学,提出问题。在学习某一部分历史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如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就提供了16个参考题目),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进入

4、下一阶段的学习。(二)、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

5、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三)、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历史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四)、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

6、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五)、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可能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

7、、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探究式教学不论从静态的教学结构上看,还是从动态的活动过程来看,它都是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展开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否,甚至发挥程度如何,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究竟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双向交流式: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能消除学生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积极主动,敢于大胆探索,敢于大胆地发表见解,并

8、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掌握思维过程。 分组讨论式: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综合意见在全班交流,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使学生沿着以下4个阶段进行:即投入阶段、展开阶段、深入阶段、拓展阶段。在投入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展开阶段,

9、教师要注意提供多种情景,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深入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必要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论,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使思维充分展开;在拓展阶段,老师要注意通过活动练习、评价、总结等进行综合训练,把新知溶化到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 实验、实践式: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课。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探究活动能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尽可能与所学的知识相联系。例如,在进行活动课“二战之前前后后”的准备时,先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二战时期的史料,然后分组编写历史剧本。再根据剧本要求挑选合适的演员,分别出演四

10、幕历史剧。通过群体性的演出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再现历史,体会历史。由于感同身受,学生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这种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践、游戏等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自己的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独立探讨式:这是高层次的学生主体参与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操作、实验、练习(习作)等活动,达到巩固知识、融会贯通、启迪创造的目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培养自学和创造的兴

11、趣。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的“四原则” 1.深刻性原则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 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教学中都得到发展。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应着眼实质性的参与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深刻性原则的含义。 2.全面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动脑、动口或动手的机会,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 在

1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活动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4.整体性原则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做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总是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因此,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到一节课,一课书,大到一本书,一个学年,教师都要事先做好设计,做到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与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忌无目的的试验性、肢解性,偶尔兴趣所至进行一、两次的试验性主体教学,学生还

13、没有来得及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改变了;或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割得杂乱无章,使学生难以理解。三、这一模式的评价1、较好地满足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发展,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和被承认等)。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较为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协作探究”过程中,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 探究和交流来完成任务。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4、同时,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热情而不断地探索。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协作探究”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他们积极跑图书馆、上因特网,认真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反过来,它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解决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协作,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使其经常改变思维角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总之,课上课下

15、的自由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协作探究”初步实验后,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协作探究”并不排斥竞争与个体化的活动,而是将之纳入了“协作探究”的过程之中,使它们融合统一,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格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合作群体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一定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因而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的需求,也使教育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4、培养了学

16、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争论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当“导演”,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场合,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探索中查资料、写论文、制课件等种种困难、挫折磨砺了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5、冲破师生的隔阂,较好地满足教学双方信息交流的需要。传统历史教学中史论多由教师强行注入到学生脑海中,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认为我知非我所想所愿,从而产生师生间的隐形代沟:讲者辛苦,听者索然。而“协作探

17、究”中,结论是他们自己探索得出的,便没了被说教的感觉,他们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基本的历史史论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全方位协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况且,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 总之,“探究”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