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614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过秦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雍州(yng)膏腴(y)逡巡(jn)翟景(zhi)B.锋镝(d)拱手(gng)猗顿(y)氓隶(mng)C.棘矜(j)劲弩(jn)谪戍(zh)迁徙(x)D.乐毅(yu)蹑足(ni)藩篱(fn)黔首(qin)答案D解析A项,“逡”应读“qn”;B项,“拱”应读“gng”;C项,“劲”应读“j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致天下之士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答案C解析C项,古今义相同,余力: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A项,古义:用来

2、招致;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B项,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古义:吝惜;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课文中指“田野”。B.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古代天子的宗庙。答案C解析C项,“

3、迁徙之徒”不是指下层百姓,而是指被征发的人,课文中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4.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申之以孝悌之义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铸以为金人十二蚓无爪牙之利答案B解析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句式不相同。A项,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C项,句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

4、,“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D项,句为倒装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致天下之士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答案C解析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

5、”是介词,凭借。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遭受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致,招引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答案B解析B项,“遭受”错误,应该为“沿袭、继承”。本句话意思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的外交策略。(2)在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的句子是“,”。答案(1)合从缔交

6、相与为一(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信陵君救赵论明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

7、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

8、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瘤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

9、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瘤也。(有删改)注赘瘤:多余的东西。履霜:踩着路上的寒霜而知寒冬将至。用以比喻事态发展已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预兆。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B.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C.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D.夫窃符之

10、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答案A解析原文标点为: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侯生”人名,不能断开,排除B项。“而如姬成之也”,“也”后断开,排除C项。“侯生教公子以窃符”不需断开,排除D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符,这里指兵符,又称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手上,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由使臣持符验合后,方可发兵。B.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和赵

11、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C.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D.布衣,古代平民的衣着。布衣之交,指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答案C解析应是“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救赵国也是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是救六个国家。B.信陵君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了责备。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

12、,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作者并不赞同这三个人的行为。D.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危在旦夕,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依靠如姬窃取兵符出兵救赵,作者认为信陵君动机不良,魏王也有过错。答案B解析追根究底为的是平原君,作者责备的是信陵君心中没有魏王而只有平原君。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3)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参考答案(1)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所有的兵力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2)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就

13、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国家命运来为个人的姻亲殉葬。(3)如果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12.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批评“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的大权旁落现象。参考译文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不足以怪罪信陵君。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所有的兵力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将会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灭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

14、救赵国,也就是救魏国;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又不是这样的。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本来就有君王。赵国不求救于魏王,而不断地向信陵君恳切求救,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为了姻亲,想赶紧救赵国,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不知道还有君王。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而已。也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遭祸患的不是赵国,而是其他国家,

15、那么即使撤除了魏国的屏障,撤除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都当不起一个平原公子,而魏国所依靠的巩固自己国家的军队和装备,也只是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用。幸亏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国家命运来为个人的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盗窃兵符的计谋,大概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君来盗窃兵符,如姬从魏王卧室之内替信陵君盗窃兵符,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的赵国,不知道

16、有魏王。在内宠幸的侍妾,外部的邻国,地位低下的夷门看门人,又都是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魏王。这就说明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唉!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道而为私党卖命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就像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有平民百姓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种把君王视如赘瘤的现象已经由来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只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盗窃兵符也是可以的。如果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

17、过的。虽是如此,魏王也不能认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得手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因为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因为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君主在上掌握着大权,而宫廷内外没有人敢不恭敬。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踏霜而知寒冬将至,难道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吗!由此说来,不仅众人不知道有魏王,就是魏王本人也把自己当作赘瘤了。三、语言运用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18、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过秦论,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了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文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参考答案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不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14.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这一主旨,为下面这副对联写出下联。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

19、焉能自保下联:参考答案输赢有时须应时,社稷或可久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夯实基础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请其矢(sh)皆自于人欤(y)B.伶官(lng)盛以锦囊(chng)誓天断发(f)C.抑本其成败之迹(y)仇雠已灭(chu)乱者四应(yng)D.吾遗恨也(y)智勇多困于所溺(n)泣下沾襟(jn)答案D解析A项,“矢”应读“sh”。B项,“发”应读“f”。C项,“应”应读“yng”。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负:背着。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B.吾遗恨也恨:悔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20、,还是。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答案A解析B项,原:推其根本。C项,举:全,整个。D项,人事:人的作为。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D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D.而

21、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答案B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五十步笑百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蒙故业,因遗策答案C解析A项,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介词,用来。B项,前一个“其”:副词,表推测。后一个“其”:代词,他们。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因”:动词,沿袭。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

22、边,它们是秦国和中原各国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的“四海”意义与此不同。C.“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答案B解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的“四海”也是天下的意思。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开宗明义,用一个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中自然引出“,”的论点。(3

2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于全文论证的高潮处蓦然收笔,可谓言已尽而意未绝,令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岂独伶人也哉?”答案(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他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

24、,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

25、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

26、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答案D解析“李嗣源兵”是主语,“反”意思是反叛,作谓语,本句是主谓结构,可以单独成句,排除B项;“向京师”,“京师”作“向”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C项;“庄宗至万胜”,“万胜”,地名,是“至”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

27、名,此处为前者。B.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C.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D.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答案B解析B项,“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错误。六十年为一循环。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

28、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D.庄宗勇猛善战,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答案A解析A项,“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从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来看,他的艺名是自己取的。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他过恶。(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参考答案(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新磨特别善于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

29、但没有听说他别的过错和恶行。(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唆使王温谋反。你想干什么呢?”12.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又通晓音乐,还能作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大多能唱他作曲的歌,叫作“御制曲”的都是。他的小字叫亚子,当时有的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新磨特别善于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

30、但没有听说他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首。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值夜守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唆使王温谋反。你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

31、”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都,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入城而返回。士兵逃散,还剩二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迅速进攻兴教门,和黄甲军互相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各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宫门。乱兵纵火烧了城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

32、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各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左传上说:“你从这里开始,必定在这里结束。”庄宗喜欢乐官,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用乐器焚尸。能不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宋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1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歌,题目

33、相同,体例相近。虽然都是咏怀贾谊其人,但其实两者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B.李诗抓住细节,采用“欲抑先扬”手法。开篇极力渲染君明臣贤,转而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含蓄地显示出了贾谊的不遇。C.王诗宏观论述,运用反诘,指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又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赞美了“君明臣贤”的理想政治。D.“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两句写出作者批评贾谊随着官位升高,而直言尽废,与历来的公卿毫无区别。答案D解析D项,“作者批评贾谊随着官位升高,而直言尽废,与历来的公卿毫无区别”错,这两句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他们的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与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爱惜贤才的品质。14.通过阅读过秦论和这两首诗,你对贾谊有了怎样的认识?请自创一首绝句,写出你所理解的贾谊。(题目自拟,不得以无题为题目)参考答案咏贾谊天生才子贾长沙,怎及黄头泛棹娃。太史冲冠挥巨笔,不平直指帝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