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练二十六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唐代作坊和行会不断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为车工之所居也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2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
2、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3明清时期,湖州蚕农有一种独特的植桑技术。他们为了使桑树长得更好,在桑树长到七八尺时,便将桑树顶枝剪断,使桑树不再长高,而是横向发展,长出更好、更多的桑叶。材料可反映出当时湖州()A纺织业生产的技术发达B发展丝织业的条件较优越C种桑养蚕技术全国领先D丝织业商品化的趋势明显42021浙江6月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BCD5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赞誉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
3、达到顶点。”中国被冠以“丝国”之谓始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6清代外销瓷的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B釉色区别C器物纹饰D产品质量7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C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8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
4、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92021广东卷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10“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
5、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11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12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A葛布、曲辕犁B玉
6、米种子、水排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D丝绸、定窑孩儿枕专练二十六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D唐代作坊和行会不断发展,“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说明当时私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D项符合题意。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不正确;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材料中未涉及,B不正确;唐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C不正确。2D材料的意思是每一妇女必须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然后才能够做她的事;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每一个修造各类车辆的,必须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不具备上述工具而能做成上述事情的人,天下无有。由此可知,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故D项正确。
7、材料没有反映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和农业技术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管仲在齐国推广铁制工具,并不能说明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故选D。3B4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素纱襌衣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由图判断,该遗址位于,故C正确;是北京地区,是南京地区,是广州地区,故A、B、D错误。5B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反映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在汉代中国被冠以“丝国”的称号,B项正确。秦朝中国尚未冠以“丝国”的称号,排除A。唐宋位于汉朝之后,中国在汉代被冠以“丝国”的称号,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6A官窑产品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只供官府和
8、皇室专用,平民不得使用,因此这些外销产品不可能出自官窑;民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民间消费,因此这些外销产品应出自民窑,由此可以知道,其根据是产品用途,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7B由“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到“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则孤芳排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唐宋的政治改革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会影响瓷器风格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材料主要说的是唐宋瓷器色彩、风格等有明显不同,而未比较工艺的进步与否。8A
9、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9B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木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木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
10、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10C根据材料文字“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A项排除,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B项排除;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1B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