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三章第22课答 案 呈 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12233DC知能优化测验44D5566778899B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综合技能提升1010111112121313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核心素养专练1414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 郭:_(2)委而去之 委:_ 去: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4)无违夫子 违:_(5)所以动心忍性 动心:_(6)人恒过 过:_外城放弃离开限制在疆域内违背使心受到震撼犯错误2.名句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点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3)
2、孟子认为,大丈夫需有“仁、礼、义”,用文中的话 来 说 就 是:_,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居天下之广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安乐也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 B.曾益其所不能C.行拂乱其所为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点拨】A项“女”同“汝”,B项“曾”同“增”,D项“衡”同“横”。C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 辍耕之垄上B.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C.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点拨】A项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后者是动词,“去、往”。B项前者是动词,“居住”;后者是名词,“住宅”。C项前者是动词,“违背”;后者同“弼”,辅佐。D项都是代词,“这,这样”。5.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饿其体肤B.必先苦其心志C.富贵不能淫D.人恒过,然后能改【点拨】A项中的“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B项中的“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C项中的“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D项中的“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D阅读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69题。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与民由之 由:_(2)父命之 命:_(3)空乏其身 空乏:_(4)衡于虑 衡:_
4、遵从教导、训诲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别出自告子下和滕文公下。B.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C.“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观点不一致。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依次从“治理国家”到“造就人才”两个层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点拨】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富贵不能淫选自滕文公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告子下;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大意是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造就人才”,后谈“治理国家”;故选B。9.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
6、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2)劳其筋骨 劳:_(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4)非徒愈病 徒:_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6页第10-13题。兴起,指被任用使劳累了解、明白只,仅仅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所以,上天
7、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如果在这个时候,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就会越积越深。12.请用文中的句子填空。(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良医不得尽其术1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两文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对于人才,两文的观点又有何相同之处?【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观点:“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才能成就大业。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王
8、要重视人才。14.【语文素养文化传承】为弘扬孔孟文化,八年级(1)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了解孔孟思想】请根据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的译文,探究对于财富,孔子和孟子观点的相同之处。财富与权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君子就不会享有。(论语里仁)不合乎义,不合乎道,一点儿东西也不给别人,一点儿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孟子万章上)相同之处:_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获取财富不能违背道义)。(2)【学习孔孟精神】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备选短语:和为贵 守礼法 清内外上联:居家当思重勤俭有益于己下联:处世尤宜_无愧于心守礼法【点拨】第(1)题,仔细阅读两段话,从“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君子就不会享有”和“不合乎义,不合乎道一点儿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可知,对于财富两人都认为要“取之有道”。第(2)题,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似;根据下联的内容和短语结构,可知备选短语中“守礼法”与下联内容一致又与上联“重勤俭”结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