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 1.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征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开创。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2.写作背景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
2、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
3、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7.文言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2)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略句)8.名句填空(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4)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自主预习1.请简要概括文章每段文字的大意。提示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2.“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提示“见可欲”“将有所作”指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
4、,就想到用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以谦虚谨慎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想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恩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合作探究1.“十思”与中心
5、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的具体做法。“总此十思,弘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理解赏析语言: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提示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
6、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述的?提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露。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
7、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以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胡越为一体”;不“竭诚以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提示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
8、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下”是一致的,所以当然是可行的。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
9、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请以“善于纳谏”为话题,运用排比叙例法写一个片段,要求语言骈散结合。不少于200字。创意激活所谓排比叙例,顾名思义,就是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排比的手法进行例子叙述的一种论证方法。这种手法既能使语言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又能使素材丰富、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在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叙例要精练准确,高度概括,一针见血,每个例子一般用一
10、句话概述。例子要古今中外结合,避免片面化、平面化,力求立体丰富。排比叙例后要增补与论点有关的内容,要揭示例子之间的共性,切忌空洞,要回扣观点。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人的建议?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名人的说法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
11、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辩证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也已经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危机意
12、识”(2)魏征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论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垂拱而治”的道理,劝诫唐太宗积德义、察民心,虚心纳下,善始善终地治理天下。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纳谏与拒谏”“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贤明与昏庸”“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孟尝君有好士之名,府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也只能收获一个痛苦的果实。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