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春季延迟开学期间精选试题(一)(含解析)一、单选题1.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 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前期是清明之世,政局稳定,导致唐前期的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而唐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皇权衰微,统治者急需通过科举选拔出治世人才,以求挽救
2、社会危机的良方,这体现了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制的影响,故选B项。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末清初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科举制的影响,并非科举制发展或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制举科目和策问题材的变化,并未体现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政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2. 封建制度确立后,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前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A. 逐步改变了土
3、地所有制性质B. 损害了多数地主阶层的利益C.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D. 巩固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佃农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可知,租佃权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产权形式,使小农户能取得一定的资产,从而巩固了小农经济,D正确;租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佃权是租佃的权利,排除A;租佃制下地主仍然可以获得地租,因此其利益并未受损,排除B;租佃方式巩固了小农经济,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排除C。3.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
4、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A. 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 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C. 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D. 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答案】D【解析】【详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和设备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扩散至民间,明显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重农抑商政策、工匠的生产积极性都无关,排除AC项。故选D。4. 两宋时期,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
5、0多个。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政府重商政策B. 农业、手工业发展C. 国家政局稳定D. 城市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究其原因还在于生产力的进步,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的推动,故B正确;古代中国基本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故A不正确;政局稳定只是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不正确;城市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和表现,故D不正确。5. 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 宗法分封
6、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 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 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 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 长期以来,雅典几乎所有的法律都由公民大会颁布,法律修改
7、和制定具有随意性。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人颁布了统一的法典。此后如果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得多的程序,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立法审查。从公元前399一前375年,居然没有新法通过。这说明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大权B. 陪审法庭拥有至上的权威C. 有意防范直接民主的弊端D. 主要致力于构建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法律的修改和制定由具有随意性到出现严格得多的程序,再到长时间没有新法通过,这说明随着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对直接民主的弊端进行了防范,故选C项;没有新法通过不意味着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权,排除A;拥有至上权威的是公民大会,而非陪审法庭,排除B;材料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完善,
8、并不是致力于构建法律体系,排除D。故选C。7. 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A. 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B. 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C. 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D. 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更厚实和更成熟”“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先驱,法律制度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基石作用,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罗
9、马法中没有权力制衡原则,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没有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造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有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中国、古印度等,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古罗马文明是世界最早的古文明,故D选项错误。8.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A. 宗教改革的成效B. 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C. 天主教会的腐朽D. 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规定英国教士的
10、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可知,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教分离,体现了本国事务交由本国解决的发展趋向,即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故选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为对教权的限制,没有提及天主教会腐朽的相关史实,排除C;如果14和15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解体,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启蒙运动,排除D。9. 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 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A. 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B. 启
11、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C. 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D. 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详解】西方一方面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却推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可见是实行的是双重标准,而且从18世纪已经有了,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10. 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出现了托利党的持续执政。其间托利党严格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成为英国近代史上最保守的时期,而在此时期工业革命却如火如茶。这说明19世纪初期的英国A. 封建贵族垄断了国家政权B. 君主立宪政体尚未确立C. 工业发展消解了改革诉求D. 政局稳定保障经济腾飞【答案】D【
12、解析】【详解】托利党执政时期限制人民的言论和结社自由,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发展,但客观上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而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的如火如荼,说明政局的稳定有助于保障经济腾飞,故选D项;AB项内容与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的实际不符,排除;出现材料中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托利党的保守和压制所导致,并不是工业发展消解改革诉求,排除C。故选D。11. 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A.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B. 完善了资产阶级
13、的代议制C. 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D. 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从“选民无财产限制”和“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此举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故答案为D项;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工农联盟,排除C项。12.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女神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前景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保皇党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墙的各阶层百姓,空中还飘扬看
14、鲜艳的三色旗。据此判断,该画作体现的艺术特点是A. 鼓吹理性主义,追求严谨造型B. 关注社会现实,讴歌劳动创造C. 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D. 表达绝望情绪,色彩反差强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它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B选项是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D选项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 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
15、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B. 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C. 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D. 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针对的是清政府的统治,而清政府的讨粤匪檄则明确针对太平天国,D项符合题意,“胡虏”指清政府,A项错误;两则檄文与维新派无关,B项错误;两者均没有积极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其矛盾属于民族矛盾加阶级矛盾,C项错误。14.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代表会
16、议上通过以下纲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这次会议后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开始走向实践B. 中国走上特色革命道路C. 中国的民主革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D. 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要求消灭资本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出自中共“一大”纲领,它宣告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故选A项;特色革命道路狭义上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广义上指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三大法宝)和途径(农村包围
17、城市),故B项错误,排除;“世界各国支持”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排除;社会主义改造指19531956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故D项错误,排除。15. 抗战时期,一批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战时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A. 敬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B. 展示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C. 民族复兴提供历史依据D. 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
18、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抗战即将结束,史学家在探索中国民族复兴的道路,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排除A;B不是史学家的主要目的,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没有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排除。【点睛】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下列属于“黄河故事”的是A. 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D. 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答案】
19、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夏天,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黄河故事的组成部分,D项正确;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和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的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一带,这些都不是黄河流域发生的故事,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7. 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提出“国粹成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由此掀起了国粹运动。据此可知,晚清的国粹运动旨在A. 实现儒家文化的复兴B. 推动民主革命的转型C. 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D. 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答案】D
20、【解析】【详解】根据“国粹成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可知晚清的国粹运动旨在通过保存国粹来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D项;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而非实现儒家文化复兴、推动民主革命转型和提高国民文化素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8. 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 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B. 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C. 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D. 推行全盘西化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没有打
21、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传统儒学的现代化”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只是扫除了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腐朽的部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学术,并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说明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传统儒学的现代化”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而是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扫除了传统文化中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腐朽的部分,有利于传播新文化,解放人的思想,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盘西化路线”指的是全面接受西方文化,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新文化运
22、动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没有体现全盘西化路线,故D选项错误。19. 1930年代,美国漫威和DC两大漫画公司成立。至40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着超级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美国及世界民众喜爱。这一现象A.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B. 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C. 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D. 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和世界大战使世界动荡不安,漫画公司创设的角色恰恰符合人们摆脱混乱和苦难的愿望,故选B。现代主义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
23、由联想,从超级英雄的特点看,其不属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范畴,排除A;二战后美国才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说的是漫画,而不是电影,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0. 下表是某时期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19641979),这些变化A. 推动了撒切尔夫人的改革B. 反映了英国强国地位开始沦丧C. 说明了自由主义实践的局限D. 折射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19641979年)”来看,公共支出不断扩大,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进口渗透率上涨,而在国际中所占的份额却在下降。依据所学可知英国处于“滞胀”状态,这有助于促进撒切
24、尔夫人进行改革。A正确;英国强国地位在一战后就受到挑战,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滞胀状况有助于撒切尔夫人进行改革,说明自由主义的局限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战后初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全面衰退,D错误。故选A。21.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这反映了A. 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B. 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C. 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D. 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因美苏争霸,各自在航天领域展开竞争
25、,故反映出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是苏联威胁美国,排除A项;二者竞争,不能说明美国落后,排除B项;科技领域只是一方面,排除D项。22. 1945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顾问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被人们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反映了A. 苏联在二战的贡献影响大B. 英美的遏制政策失败C. 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D. 冷战遭到美国人反对【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艾奇逊和丘吉尔因为发布反苏言论而遭到美国人民的反对,原因是苏联在二战的贡献得到美国人民的认
26、可,故选A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说法与题意内容不符合,排除C;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错误。23. 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由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此期间农民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挂靠社队企业也可以开办工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1976年某些地方的家庭工业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这一现象A. 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 说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井没有断层过C. 是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 说明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已被纠正【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得
27、出,三大改造后,中国存在挂靠社队的农民自办企业,由此可以得出中国民营企业一直存在,故B正确;民营企业的存在是对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不存在不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说法,故A不正确;材料所述处于改革开放之前,故C不正确;材料所述与“左”倾错误无关,故D不正确。24.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提出:除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外,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这表明当时A. 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B. 以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C. 按照平等原则处理对外关系D. 外交方针带有明显革命思维【答案】D【解析】【详解
28、】由材料“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带有片面的绝对性,这说明外交方针带有明显的革命思维,习惯性地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列为潜在的敌人,故选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提出于1949年6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说对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而对新民主国家并未明确说其社会制度,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的做法虽然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但这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显然与平等原则并不匹配,排除C。二、材料阅读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后人在讲到
29、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时,往往都注重讲政治大势,军事攻防,历史学家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场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的惨烈大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都曾发生瘟疫,也都是大旱之年。崇祯十四年之后,是连
30、续四年的大旱,瘟疫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之后。旱灾发生后,灾民们会四散逃荒,使得瘟疫也随之四处扩散,而像北京这样的都城,一旦感染瘟疫,又会随着它向外辐射的条条官道,把病菌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这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 摘编自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
31、杀手的头把交椅。 贾雷德戴蒙德(美)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三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平房“死亡工厂”使用大量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朝鲜人等做极期残酷的人体试验,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据统计,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若这“30万人”的死亡数字获国内外学界公认,那便又是一个“南京大屠杀”。 陈致远侵华日军在中同南方实施的细菌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大鼠疫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下新航路开辟后旧
32、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与日本侵华期间开展细菌战导致的病菌传播有何异同?(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病菌传播的认识。【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传播速度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破坏性大);与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频繁的战乱加重了疫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2)相同点:病菌种类较多;都是殖民侵略的产物;都导致当地人口大量死亡,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破坏性都大;不同点:从目的看,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并非欧洲人有意搞细菌战,欧洲人并没有用细菌战消灭印第安人的意图;而日军则是蓄意在中国打细菌战,妄图以细菌战灭亡中国。从技术上看,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是自然行为,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而日军则通过科学试
33、验研制细菌武器。从结果上看,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几乎造成了印第安人灭绝,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而侵华日军的细菌战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一定程度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3)认识:高度警惕病菌传播,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与病菌传播伴生的过程, 人类文明越发达,新型病毒的杀伤力可能越大;运用高科技研究病菌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害人类,要警惕泯灭人性的科学研究。【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得出持续时间长、传播速度快;根据“造成北京人
34、口的大批死亡”得出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根据“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得出与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根据“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得出频繁的战乱加重了疫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2)相同点:根据“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得出病菌种类较多;“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都是殖民侵略的产物;根据“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
35、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得出都导致当地人口大量死亡,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根据“做杀手的头把交椅”“南京大屠杀”得出破坏性都大。不同点:可分别从目的、技术手段和结果上分析,目的可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并非欧洲人有意搞细菌战,而日军则是妄图以细菌战灭亡中国分析;技术可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是自然行为,而日军则通过科学试验研制细菌武器分析;结果可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几乎造成了印第安人灭绝,而侵华日军的细菌战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一定程度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分析。 (3)认识:可从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运用高科技研究病菌应造福人类等角度分析回答。26. 阅读材料,完成下
36、列要求。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载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论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
37、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不同类别的系列国际法。在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对维护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上,二战以来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关贸总协定都极大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联合国海洋权益法为维护人类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在发挥着
38、指导性作用。因此,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示例二观点: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的。论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往往处决于多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因缺乏保障机制而更多处于一纸空文境地。而巴黎和约、九国公约则更因其自身的不平等性、侵略性而加剧了国际矛盾。二战后通过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则因其霸权性、强权性,导致长期冷战与对抗的存在,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稳定。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导向,纷纷退群,先后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伊核协议和中导条约,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39、政治安全等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法效力的发挥,既与国际法自身有关,又与其执行力相关联,从而严重制约着其效力的发挥。【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国际法的效力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拟定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和解释了国际法,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解答本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际法的积极作用方面,也可以选择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方面,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27. 材料 1864年,沙
40、俄设立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地方性经济事务。财产资格和阶级出身的限制确保贵族在民选机构中占绝对优势,但农民和城镇市民亦是机构的基本成份构成。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初等教育经费由农村公社承担,教室简陋,教师大多由识字的农民或退役士兵担任。90年代,地方自治局开始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无偿资助用于学校及配套设施如附属夜间收容所和图书馆的建设;越来越多地承担教师工资、购置学习用品和取暖、照明、修缮校舍、雇佣更夫等开支;设立学校管理局进行调查和教育统计工作促使更多的人获得初等教育。当然,地方自治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税,导致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对这些举措仍态度“冷漢”,令自治局人士大为光火。摘编自张广翔、李青19-
41、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兴学之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90年代沙俄初等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90年代沙俄初等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由地方自治机构主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控制。(2)影响:(教育、文化视角)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为中等、高等教育输送可塑之才;(政治视角)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消极)不能根除贵族与农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初等教育经费由农村公社承担”
42、得出由地方自治机构主导;根据“地方自治局开始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无偿资助用于学校及配套设施如附属夜间收容所和图书馆的建设”得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根据“设立学校管理局进行调查和教育统计工作”得出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控制。(2)影响:根据“促使更多的人获得初等教育”得出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中等、高等教育输送可塑之才;根据“农民和城镇市民亦是机构的基本成份构成”得出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根据“沙俄设立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地方性经济事务”得出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根据“财产资格和阶级出身的限制确保贵族在民选机构中占绝对优势”得出不能根除贵族与农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根据“地方自治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税,导致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对这些举措仍态度冷漢”得出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