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 习 遗、贻、易、引、由、再 的 意 义。理解并运用造、知、致、质、治、诸的意义。109造 读音:zo(l)动词往,到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制作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修建,建造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制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110知 读音一:zh 读音二:zh读音一:zh(1)名词知觉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知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
2、,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交情,来往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所以断绝了宾客之间的往来,忘掉了家庭的私事。(2)动词知道,知晓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主持,管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识别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交游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您从那里了解燕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所以断绝了和宾客的来往,忘掉了家庭的私事。读音二:zh通“智”,名词,智慧君
3、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111致 读音:zh(1)名词,意态,情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2)动词送达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表达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招来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招来三千食客。取得,得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送东阳马生序)到,达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使,致使,导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达到了万乘兵车的实力。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3)形容词,精细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4)副词,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112质 读音:zh(l)动词抵押,作抵押品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询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于是替长安君
5、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2)名词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本质,资质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质地,底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通“鑕”,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
6、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您不如赤膊伏在斧鑕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3)形容词,质朴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副词,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113治 读音:zh(1)动词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整治,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和您在东吴会战。于是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装好债券契约就出发了。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对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
7、曹操。(赤壁之战)惩处,处置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您有病,在皮肤的纹理里,如果不医治,恐怕会更厉害。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不能完成任务,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文臣武将都能得到任用,君王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了。114诸 读音:zh(1)形容词,众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冯婉贞于是带领众少年整理好行装出发了。(2)兼词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您曾经把您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了庄暴,有这件事吗?回 顾 造、知、致、质、治、诸 的 意 义。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整理质地,底子使,致使,导致交游修建,建造感谢您的聆听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