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758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8单元 第二节 突破二 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突破二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对应学生用书p328(2019北京)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导析】这是一道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解释“韧性”的含义。第二句指出中华文明体现出“韧”的精神,

2、即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精神。第三句指出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更为显著。第四句指出“韧性”的时代意义。综合起来看,材料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具有“韧”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这种精神。题干提出了两个要求,给出了一个提示。两个要求,一个是明确作文题目“文明的韧性”,一个是规定作文体裁议论文;给出的一个提示是写作角度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据此在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这种“韧性”)、“怎么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扬“韧性”)等角度展开。作文立意:中华文明百折

3、不挠;“韧”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扬“韧的精神,助力民族复兴;等等。例文文明的韧性“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每当听到这首长江之歌,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的中华文明。它像长江,从远古走来,源远流长;又向未来奔去,散发无限的活力。它又像一棵参天大树,风雨吹来,沙雪打来,虽饱经风霜,却自岿然不动。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比较起来,中华文明独具一种韧性,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鉴往可以知来。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坚韧不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将之发扬光大,助力民族复兴。中华文明有以人为本、一

4、以贯之的儒家思想,而“仁”的思想决定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大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代又一代的儒生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使之绵延不绝,光耀千秋。儒家思想,活在汉儒苦读的“春秋三传”里,活在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劝诫里,活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里以人为本,以仁为本,儒家思想千年绵延不绝,其来有自!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善于推陈出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文明像一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面种

5、植了儒、墨、道、法等形态各异的“花”;它又像一条河,接收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注入科学与民主的新鲜水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玄奘和尚西行取经,清末学子出国留学,中国共产党人引进马列主义中华文明正因为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葆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注重传承。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程颐儒家思想薪尽火传;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华汉字代代相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华民俗绵延不绝。学校里的尊师重道、书法中的观帖临摹、节日中的习俗传承都是中华文明注重传承的表现。人生代代无穷已,文明绵延不断绝。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注重传承,才有了柔软坚实、不

6、易折断的韧性,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韧性十足,但因近代中国落后于人,饱经内忧外患,中华文明也曾遭受怀疑、诋毁甚至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当前我国提出的“民族复兴”当然包括“文明振兴”。没有文明的振兴,民族复兴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我们要继续发扬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积极因素,助力民族复兴。如今,振兴中华文明、助力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到我们肩上。“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明交会的今天,我们自信有能力继往开来,重振中华文明于世界文明之林。点评本文立意紧扣材料,一方面分析中华文明有“韧性”的原因,一方

7、面论证民族复兴离不开文明的振兴,对材料理解准确。在重点论述中华文明具有“韧性”的原因这一部分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且原因分析切中肯綮,具有说服力,同时大量的引用增加了文采。不足之处是由于篇幅所限,结尾略显仓促。对应学生用书p329一、议论文写作要点一览图议论文议论文二、精于选材,确立论据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之一是精于选材,寻找最恰当的论据。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别。其次,要注意论据

8、的推陈出新,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人尽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如请您不要忘记,文章为了证明“请您不要忘记”这个应当“铭记”的主题,先后从民工问题、环境问题和中日国际关系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上三个方面,属于时下的热点问题,作者直面现实,材料新颖,论据典型,令人耳目一新,较好地证明了论点。再次,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

9、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如滥竽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最后,再指出几点在选材过程中的误区:“文不对题”,即观点与材料不统一。“盲目崇大”,即一味地追求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老生常谈”,即材料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移花接木”,即事例中的人物、语言等方面错乱,张冠李戴。三、例谈如何妙用论据综观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考生是深得论据选用之妙的。他们在论据的选用上有着一些突出的特点。1妙用“浓缩”材料议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仅仅是用来阐明道理、支撑观点的

10、,因此没有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在论证过程中,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特别是对人们所熟知的事例材料,只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高度浓缩的材料“点”出来即可。如: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子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让理性主持宣判)在文中,作者从三国旧事中选出董卓、曹太公、张飞被亲密的感情所欺骗的事例,材料丰富而典型,叙述精练而到位。这些“浓缩”的材料,不仅深化了“亲疏影响认知”的内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2妙用“尖端”材料这里所说的“尖端”材料,是指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

11、最具典型意义的材料,是指有异常说服力的材料。如: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由于他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但从未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凭心灵选择)作者选取了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生选择来作论据,以深邃的目光来审视这位典型人物;正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出于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出于对历史的严肃认真,陈寅恪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最终赢得赞誉。选材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12、还带有一定的“冲击力”,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很好地突出了中心论点。3妙用“事典”材料“事典”是指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寓言故事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用它来说理就带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如: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些微嗔怪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您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

13、,就把这件长袍送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里。小偷有些惊慌,抓住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作者选用了佛典上老禅师夜晚发现小偷行盗时选择了“仁慈与宽容”的故事,借此感慨而发。老禅师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他送出的一轮心灵明月,照亮了小偷那心灵的黑洞,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一轮明月。作者在“佛典”的叙述中诠释了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4妙用“语典”材料“语典”是指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

14、典故,主要包括格言警句、俗语谚语、诗文语句等。这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现代文艺作品中,个人成分多而英雄人物少,成功人物多而悲剧人物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我们国家需要生死关头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精神的支柱,需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崇高选择。如果我选择,我宁愿“刑天舞干戚”,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因为这是我用纯粹道德良心做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崇高的心灵选择)在这篇文学短论中,马克思、周恩来、陶渊明等人和山海经中的诗文,作者信手拈来,贴切自然,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

15、面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作者通过对“结庐在人境”这种处世态度的否定,对“难酬蹈海亦英雄”“刑天舞干戚”这种崇高精神的认同,进一步强化了论点。确切并充分地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这一基本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四、要善于恰当用例用例子证明论点的正确,是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论证方法。例子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理论。运用事实论据应努力做到:1用例要准。所用的事例一定要能证明论点的正确,也就是说,用例必须服从论点的需要;所用的事例不管多么生动,如果不是论点所需,均属无效劳动。2用例要精。这里的“精”,既指质量,也指数量。就数量而言,用例不必多,一两个即可,真正精当的

16、事例,用一个就够了。3用例要新。最好不要用那些已被许多人用滥了的老掉牙的例子。你举我举大家举,千篇一律不新鲜。举老例不是不可以,如果一定要用,就得选择新角度,论出一番别人没有说过的新道理来。其实,举自己最熟悉的包括自身经历过的事例是最好的,因为别人都不知道,倒显得很新鲜。还得作两点提醒:举例时应该用概括性的语言,而不能用描写性语言;当然,这并不排除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去概括。如果用概括性语言连举数例,还得讲究例子的排列次序:或从古到今,或由内到外,或由小到大,等等。这就使用例不仅恰当,而且有合理的顺序,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举例是恰当的,但不会分析,多半是举一两个例

17、子,接着便“由此可见”地写个结论。如此以例代议,文章就显得档次不高、缺乏说服力,分数当然也不会高。那么,如何对事例进行分析呢?其一,抓住事例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对事例本身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事例的特点展开分析。其二,对所举事例本身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展开分析。其三,对事例作因果分析,即对事例本身所包含的原因与结果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其四,对事例作假设分析,即进行假设推理:如果这样,会怎么样;或者,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其五,对事例作对比分析,即从正反两方面对事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肯定正面观点。不论用哪种方法分析,都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人为拔高。有些同学为了显示自己的文章思想性强,生硬地联系政治形势

18、,甚至唱高调、说大话,导致内容空洞,极不自然,这是大忌。对应学生用书p3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认真的崩溃”是国外某著名研究者的观点。他指出,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该国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开始秉持知足常乐的信条,刻意追求情调和新颖,一味强调个性张扬和活出自己;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材料二:近期,“996”成为国内热点话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所谓“996”,是指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其背后反映了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闲适自得、员工权利与企业发展等社会

19、新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怎样看待“认真的崩溃”和“996”现象?怎样肩负起自己的时代责任,应对未来的挑战?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导析】两则材料均取材于近期的热点话题及相关评论。材料一提出“认真的崩溃”这一概念,介绍了国外某著名研究者的观点: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该国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由材料可知,这一概念含有褒扬认真、贬斥纵恣的意思。材料二提到“996”现象,其中“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闲适自得、员工权利与企业发展等”是“996”现象涉及的社会问题。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其是有利

20、的,从员工自身角度看则有不利的方面,考生要学会辩证分析。综合两则材料,二者关注的都是该不该选择奋斗、如何奋斗的问题。另外注意,写作时既要谈对“认真的崩溃”和“996”现象的看法,又要据此进行延伸,回答“怎样肩负起自己的时代责任,应对未来的挑战”这一问题。作文立意: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里选择安逸;青年要有所作为,要有时代担当,不应消极退避;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奋斗不等于牺牲自我;等等。例文直挂奋斗济沧海当“认真的崩溃”使一些青年唯以知足常乐为信条时,当“996”加班文化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拼搏标准时,我们不禁思考:当代的青年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未来挑战?应该怎样做继往开来的一代

21、?我认为,应以奋斗为人生的主旋律,直挂奋斗济沧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曾领导建设润扬大桥、南京三桥等工程,被誉为“定海神针”,但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知足常乐,而是以一种“强国筑梦”的责任感,不懈奋斗,率领团队勇攀世界建桥技术高峰。他带领建设团队勇对特殊地理条件的挑战,勇对国外同行的质疑,最终用自己的奋斗浇筑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腾讯的创始人之一马化腾、格力电器的领军人董明珠这些人哪一个是只追求知足常乐的人?奋斗虽然艰辛,却能带来无尽的甜蜜:个人的奋斗带来个人事业上的一个个高峰,国家的奋斗使祖国日益繁荣强盛。不断地付出和奋斗,必然助你在沧海遨游。

22、相反,固守知足常乐的态度,难免会让部分青年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里失去斗志,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只顾个人利益和兴趣,而无视时代担当,不去努力拼搏奋斗,那么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代青年,更是这个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对国外青年“认真的崩溃”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让奋斗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诚然,所有的成功都需要超乎常人的努力,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拼搏奋斗,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每个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但拼搏奋斗并不等于“996”。在奋斗的同时,适度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更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更是奋斗。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学术

23、研究之余兴趣广泛,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儿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身心的放松本就是生活的目标之一,不能让工作完全占据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有利于我们的奋斗拼搏。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还未进入不用付出只求享受的阶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都应该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直挂奋斗济沧海!点评文章开篇由材料引入,提出“以奋斗为人生的主旋律,直挂奋斗济沧海”的观点;接着以林鸣、董明珠等事例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努力拼搏奋斗;然后以吴文俊的事例辩证分析奋斗不等于“996”,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再次点题。文章充满辩证色彩,结构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