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年级历史(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
2、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滇王之印”的金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卧羌钮“汉归义羌长”印沙雕遗址(新疆沙雅什格题)出土汉书匈奴列传“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这些体现了( ) A.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B.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
3、文化交融D.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4.宋代主管沿海港口对外贸易的机构为市舶司,其长官初由当地知州兼任,后由中央派驻地方的各路转运使兼领其事,最后才设立专官专司其职。这反映了宋代( ) A.海外贸易带来的税收有限 B.地方财政自主权逐步增加 C.地方机构职能由紊乱到清晰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5.据史书记载:“南宋两税(农业税)在财政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北宋仁宗时尚占百分之五六十,而南宋则下降为20.4%( 绍兴末年) 和15.3%( 淳熙末年),工商税上升至百分之七八十。”两宋时期税收比重变化是因为( ) A.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
4、商业环境较为宽松6.“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 A.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B.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7.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
5、在( ) 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 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 C.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 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8.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9.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6世
6、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至清初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 B.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东西方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 D.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10.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11.古代雅典普通公民主
7、要通过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狄奥尼索斯戏剧节或者奥林匹亚集会等,聆听政治领袖的演说来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知识。学者德摩斯梯尼甚至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 A.演说是民主政治内在需要 B.政府不重视文化和教育 C.公民必须具备演说的能力 D.居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12.古罗马法学家对物进行了多种分类。一种分法是所谓有形物与无形物之分:前者即指奴隶、土地、衣服、金银等物:后者指可以作为权利客体的权利本身,如继承权、使用权、地役权等等。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法( ) A.限制了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 B.重视法律程序的运用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8、 D.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13.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 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 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14.“太平天国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
9、,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据此可知,作者所说“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 )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C.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D.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15.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时间以中印总销量为100中国红茶印度红茶1865186994.06.01870187487.412.61875187980.619.4188018846032.0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
10、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6.甲午战争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提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变法” “变科举”“储才”“奖励工商”“护商”“劝工”等主张,洋务运动在军事、工商业、教育、政治等方面都向纵深方向发展。这可以证明( ) A.洋务新政保障了国家安全 B.洋务派率先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C.中体西用出现了根本变化 D.洋务运动客观上助推了维新变法17.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这是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D.促进
11、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8.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分歧19.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群众运动”;后者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改变 B.中国革命性质
12、逐渐转变 C.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D.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20.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以下这两首歌曲( ) A.反映了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最终胜利 C.体现了中共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D.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21.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2.1938年3月5日,蒋介石日记
13、云:“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胜”。这说明国民政府( ) A.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B.基于现实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C.面临抗日救亡运动的重大压力D.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心态23.1939年2月,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邀请中外名人和领导人讲课、演说或作报告(见下表)。此举表明国民政府( ) A.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接受中共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 C.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作战方针D.致力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24.1946年,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
14、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重庆谈判国共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成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元丰元年(前110年)出身于洛阳商人之家的桑弘羊
15、又以搜粟都尉领大司农,继任掌管全国盐铁事业的职务。摘编自杨翼骧秦汉史纲要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由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认知和前期相比逐渐发生着变化,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于商业政策和政治政策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采取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摘自王志立宋代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及其启示(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盐铁官营实施的社会背景。(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26.阅
16、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将船钞、税银扫数输纳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摘自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材料二 凡授权英王陛下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英王陛下之人民或公司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英王陛下之人民及公司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应依照国际公法之原则及国际惯例,受中华民国政府之管辖。英王陛下认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英王陛
17、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销;并同意该议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终止。摘自中英新约(1943年)(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危害。(6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英新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签订的原因。(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
18、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宣言”,内容包括:公开外交、反对密约、民族自决、设立国联,维护世界永久和平等主张。威尔逊特别声明:吾美国国民必使上述之宗旨及方法,得实行后方休,虽牺牲生命,抛弃
19、其一切所有以为此主义之保障而不辞。威尔逊的发言在中国各阶层人士中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中,充满激情地写道:“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材料二 1919年2月2日,每周评论称威尔逊的主张是“多半不可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威大炮。”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永东巴黎和会前后中国人对威尔逊认识的转变(1)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的中国人为何把威尔逊看成是一个“大好人”?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宣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8分) (2)从“大好人”到“威大炮”,威尔逊为何在国人心目中形象大跌?(2分)答案DBBDD ABDCA ACADA DACAA
20、DBCC1、D【解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夏朝,与材料中“商周公卿”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而非界限分明,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相符,故D项正确。2、B【解析】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维护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
21、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C、D两项错误。3、B【解析】材料反映的都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首领或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汉代没有在边疆实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的加强,与文化交融无关,排除C;“惯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4、D【解析】宋代主管沿海港口对外贸易的长官,“由当地知州兼任”、中央派驻的“路转运使兼领”、再到专门设立“市舶司”,派遣官员“专司其职”,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D项
22、正确;海外贸易带来的“税收有限”与政府日益重视对外贸易不符,A项错误;“地方财政自主权逐步增加”与材料无关,与宋代史实不符,B项错误;“地方机构职能”变化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5、D【解析】两宋时期农业税在财政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工商税则逐渐上升,甚至占财政结构的百分之七八十,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工商业环境较为宽松,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D项正确;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并不缓慢,A项错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工商业税增多同为工商业环境宽松的结果,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不是两宋时期财政税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C项错误。6、A【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制度为行省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
23、对地方的压制,致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A正确;“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等信息可知,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辖区问题,C错误;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可知,该观点认为其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7、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 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A 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
24、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 B 项正确;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C项错误;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D项错误。故选B。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管是刺史、还是巡抚都是中央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达到有效管理地方的效果,故答案为D;材料内容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虽然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职能产生变化,但是并不是随意性的,A错误;B说法绝对化,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监察不是每一位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排除。9、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大概同一时期
25、的西方与中国在科技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更强调理论科学,而中国的科技更强调实用科学,不强调理论的概括,这反映出东西方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C正确;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与材料中科技发展并不形成因果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间的科技交流,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方面,并不能体现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排除D。10、A【解析】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朝制定了
26、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11、A【解析】根据“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和雅典普通公民要频繁参与城邦公共生活可知,演说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要求之一,说明演说是民主政治的内在需要,故选A;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政府不重视文化和教育,排除B;“必须具备”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C;材料仅反映了对公民参与城邦公共生活的要求,无法说明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排除D。故选A。12、C【解析】罗马法学家对物的划分为有形和无形,这样的划分,尤其是对无形之物的划分更多的集中于经济权利领域,意味着对这类权利的维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正确
27、;十二铜表法的出台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而非对有形无形之物的划分,排除A;题干未涉及法律程序的运用,排除B;自然法理念主要指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公正之上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13、A【解析】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故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依然有华夷观念,A正确;特使是临时设置,不属于制度性规定,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应当是设置总理衙门,排除B;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清政府委任蒲安臣为特使,实际上是在履行条约内容,排除D。14、D【解析】材料说明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具有空想性,说明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
28、律,这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故选D;太平天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革命性,不属于“乌托邦实验”,排除A;资政新篇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规律,不属于“乌托邦实验”,排除B;材料强调太平天国的空想性,“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排除C。15、A【解析】依据表格内容,从19世纪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的比列逐步下降,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的比例逐步上升,这反映出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故选A项;材料反映中印两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份额的变化,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印度红茶的冲击,无法反映中国自然经济的
29、解体速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印红茶在英国市场份额的变化,无法反映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排除D项。16、D【解析】据材料“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在军事、工商业、教育、政治等方面都向纵深方向发展”,近代化进程加快,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民主进程,故选D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排除C项。17、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不再依托以臣
30、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带来的意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项提及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18、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31、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 “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19、A【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是中共领导下
32、的根据地建设内容之一,而20年代的农运更多的是配合北伐军事行动,说明中共在不断成长,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A正确;中国革命性质在五四运动后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排除C;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排除D。20、A【解析】国民革命歌中的主题是 “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中号召中华民族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此可知,不同时期的歌曲体现了不同时期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A正确;土地革命在歌曲中并未
33、体现,排除B;两首歌曲并不是代表中共的政治诉求,而是代表整个民族,排除C;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中华民族意识形成情况,排除D。21、D【解析】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
34、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22、B【解析】1938年3月蒋介石认为,抗日战争要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作战才能胜利,说明国民政府将基于现实情况做出合理调整,B项错误;1938年3月5日论持久战还未发表,A项错误;1938年初国民政府的抗日属于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有“积极反共”的心态,D项错误。23、C、【解析】材料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说明国民政府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作战方针,关注游击战,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材料反映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并邀请中外名人和领导人讲课、演说,无法
35、体现致力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排除D。24、C【解析】“1946年”“国军已攻下张家口”,表明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故选C项。25、【答案】(1)背景:地方势力膨胀;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长期征战,财政困难;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实行“工商食官”传统。(任4点,8分)(2)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政府减少官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分)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队伍;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任3点,6分)【解析】(1)据材料一“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可知长期征战,财
36、政困难;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是“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再结合汉武帝时期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可知地方势力膨胀,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一“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可知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除去以上原因之外,西周时期所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也对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一定影响。(2)第一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二“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可知抑商政策松动;政府减少官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就经济方面而言,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37、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就文化方面而言,壮大了市民阶层队伍,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26、【答案】(1)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英国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我国经济尤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中)(2)内容: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及其特权。(4分)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外交努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对日作战的需要。(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
38、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得出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据材料一“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得出关税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据材料一“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将船钞、税银扫数输纳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得出英国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经济尤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凡授权英王陛下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英王陛下之人民或公司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得出
39、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据材料二“英王陛下认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销”得出废除辛丑条约及其特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英新约(1943年)”结合所学可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外交努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对日作战的需要。27、示例: 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2分) 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
40、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8分)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2分) 提示:考生
41、若从科技、外交等方面说明“未有之变局”亦可。 给分标准:提出论点2分、结论2分(结论不得照抄论点)、中间论述部分8分,共12分。(中间论述部分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技等方面任意选取两个角度回答即可,每个角度4分,共8分)【解析】明确论题并开展论述,例,论题为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据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可以总结出“中国从农耕
42、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自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但经过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即可。28、(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靠自身的实力难以在国际社会中争取自己的权益;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如反对密约、民族自决等主张,使国人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支持中国取消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收回被日本强占的山东权益。(4分) 意图:抑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保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扩大美国在远东的影响,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4分) (2)原因: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对日妥协,支持日本夺取山东权益。(2分) (2)威尔逊在国人心目中形象大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在巴黎和会上对日妥协,支持日本夺取山东权益极大的损害了中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