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352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2过程(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2)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4)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5)威海卫战役: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

2、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战争影响(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核心论点:作者肯定了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

3、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1)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

4、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对列强侵略战争的认识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1)晚清“闭关自大”的观念,引发了三次列强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2)列强侵华,惊醒了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1黄海

5、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2)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3)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2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3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

6、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4)意义: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

7、容(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微点拓展】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学习西

8、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教材补遗】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漫画解史】“木偶游戏”核心观点:清政府犹如列强手中的木偶,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教材补遗】“门户开放”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

9、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欧洲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图解历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核心观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其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对中国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材补遗】东南互保(1)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2)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

10、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3)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构图解史】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核心观点: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途径,具有爱国主义和落后性的双重性。【教材补遗】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1)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

11、对的问题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2)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例证。重点一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

12、,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史料二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史料解读】(1)史料一分析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史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分析了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学习方向发生的转变,这是一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国人的影响。(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试答:

13、【提示】(1)影响:唤醒民族意识,国人开始救亡图存运动。(2)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上,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文化上,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史论归纳】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14、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为4.5亿,其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缴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五年。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直接

15、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确立了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多方面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

16、亥革命。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重点二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尝试戊戌变法史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史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史料三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康有为认为甲午战争后,德、俄两国在华强占租借地,说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史料

17、二说明戊戌变法损害了多数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抵制而失败是必然的。(3)史料三反映了维新派改革官制的主张执行不力,也说明了其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问题思考】(1)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2)谈谈你从上述史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试答:【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2)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

18、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高考全国卷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

19、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命题点:清政府的外交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选C。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

20、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2(2019高考全国卷T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命题点:戊戌变法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解析:选D。从时间看,1898年,中国社会学习西方进入政治与思想领域,但参与者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而非全体民众,A项错在“广泛支持”;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排外活动力度,B项错误;由“英文报纸”的报道不能得出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189

21、8年”“英文报纸”“滑稽剧”等可知,当时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活动,D项正确。3(2017高考全国卷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命题点:列强侵略的影响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

22、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4(2018高考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命题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A.

23、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林纾意在提醒中国人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甲午战争爆发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

24、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种情况表明,中国()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B清军训练有素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D民族意识觉醒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举国“乐观”情绪,故A项错误;“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说明使用新兵,不能体现训练有素,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中日海军、陆军的认识以及使用新兵等情况,反映了盲目乐观的情绪,故C项正确;盲目乐观情绪体现不了民族意识觉醒,故D项错误。2(命题点: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

25、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解析:选B。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反映了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选B项;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故D项错误。3(命题点: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26、。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史实不符,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D项错误。4(命题点:辛丑条约的特点)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

27、巷为“使馆界”C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解析:选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目的是防止中国人民反帝,带有预防性,故B项正确;中国向侵华各国赔款带有赔偿性,故A项错误;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带有惩罚性,故C项错误;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带有改善性,故D项错误。5(命题点:戊戌变法)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解析:选A。据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

28、急于改宪法”可知,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的法制建设,故选A项。6(命题点:“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算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地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列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故而当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29、”政策及其补充条款之后其他各国侵略中国的趋势有所缓和,故选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通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项。2(2020苏州、无锡等四市一模)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

30、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其中“神山沦没”事件()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解析:选B。邱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3(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

31、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解析:选A。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4(2020武昌区高三调研)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

32、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析:选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朝百姓期望在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B项正确;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当时所有中国人缺乏正确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的来源,故C项错误;清朝百姓向日军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的差异,故D项错误。5(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一模)甲午战争之际,日本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这表明()A甲午战争使得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B日本文明开

33、化运动成效显著C甲午战争催化日本的民族偏见D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甲午战争之际,日本认为中国“代表旧文明之大国”,日本则“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体现了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偏见认识,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则更固化了这种认知,故选C项。6(2020聊城二中测试)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解析:选B。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启了制度变革的尝试,故

34、B项正确;A项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不是提出主张,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提出改革军事措施,但并没有改变落后的军事观念,故D项错误。7(2020永州一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解析:选B。据材料“清政府向十一国同时宣战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可知,材

35、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东南地区成为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了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清政府的没落,故D项错误。8(202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36、这一运动()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C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解析:选B。根据“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B项正确。9(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素质测试)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

37、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以肯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烧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10(2020中原名校质评)“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

38、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解析:选C。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参加任何反帝爱国运动,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11(2020柳州联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39、()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张荫棠的行为可知,当时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传统的选才思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是个例且选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设置驻藏大臣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扩大地方自治权,故D项错误。12(2020苏州一模)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鸦片战

40、争爆发后B甲午战争失败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武昌起义爆发后解析:选C。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洋人奴颜和谀态,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2020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

41、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

42、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唯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

43、,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得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史实,从战场局势的变化、清政府的无能、列强侵华本质以及林乐知等人的立场等角度

44、作答。(2)第一小问简评,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即可。第二小问作用,从材料中万国公报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2)简评: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作用:万国公报有助于近代西方

45、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2019高考全国卷T44)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46、,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解析:(1)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等信息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依据材料中“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得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2)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