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合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活泼轻松有时又让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
2、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A远见卓识相辅相成小肚鸡肠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相得益彰睚眦必
3、报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相辅相成小肚鸡肠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相得益彰睚眦必报与众不同 解析: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
4、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解析:A、C两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项还有“具备”与“有
5、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故选B。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解析: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茹志鹃传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
6、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 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
7、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
8、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
9、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革”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
10、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相关链接: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选自百度百科)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11、是 (D)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革”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解析:A项,百合花在延河上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B项,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C项,“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
12、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这期间她“创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茹志鹃在60年代文学创作的心理变化过程。答:60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以后,就近乎搁笔了。6链接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答:“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
13、风风雨雨几十年。“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_“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兴民之业,以民为本是伟大复兴的康庄道。 材料:里程碑生力军宣言书咬定青山不放松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做锋芒学为底蕴遇水架桥继续前进逢山开路不忘初心理想信念改革开放青年才俊答:示例:绝知此事要躬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开放是伟大复兴的里程碑。_腹
14、有诗书气自华,学为底蕴、才做锋芒,青年才俊是伟大复兴的生力军。_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理想信念是伟大复兴的宣言书。8生活中的许多名句,只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如从另外的角度看,就会有另外的认识。 依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所列两个名句的不同看法。要求语言通顺、生动,有一定的说服力,并运用比喻或比拟的手法;不要求句式一定与示例一致。 示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另一种看法:不扫一屋也可以扫天下,如果总被小事羁绊,哪有精力去干大事? (1)名句:重复是学习之母。 另一种看法:示例:重复是创新的绊脚石,它只追求相同,而不能容忍异类。(2)名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另一种看法:示例:窗户有时是封闭的,眼神也是可以伪装的,从眼睛中未必就能看到真实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