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6703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1.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这一“帝国”指的是()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直逼印度河”“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希腊北部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了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军队开始远征,历时10年,灭亡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

2、大帝国,故D项正确。2.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娶波斯皇族女子为妻,马其顿士兵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号称“欧亚联姻”。这反映出()A.婚姻关系的政治化B.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C.帝国统治基础弱化D.欧亚间开始出现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亚历山大帝国是征服而来的,“欧亚联姻”可以淡化帝国由于征服而产生的民族隔阂,反映了婚姻关系的政治化,故选A项。“士兵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不足以说明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而是体现了亚历山大注重尊重当地习俗以减少矛盾,维护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强化统治基础,赢得当地贵族的支持,排除C项;“开始”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3.“他

3、(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A.东西方文明的毁灭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故选D项。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文明的冲突与交融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

4、.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答案A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和丝绸之路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和平交流,而亚历山大远征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暴力冲突方式。所以,人类的交往有战争冲突与和平交往,A项正确。5.第欧根尼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历山大很想与他结识,多次派人去请他,他说:“从雅典到马其顿,和从马其顿到雅典,二者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第欧根尼这句话()A.抨击了政府权威B.渗透自然法精神C.维护了雅典民主D.突显了公民意识答案B解析第欧根尼面对亚历山大大帝的邀请,指出君主与个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是平等的,体现了自然法精神,B项正确。6.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

5、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A.亚历山大在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答案B解析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以后300年间,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民主传统被封建专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建立,B项正确。7.在蒙古西征之前,俄罗斯地区封建割据,不断混战。钦察汗国统治俄罗斯后,保留了俄罗斯各公侯国,但它们必须向钦察汗国称臣、接受册封和诏令、缴纳贡赋、承担军役。俄罗斯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据此可知()A.俄罗斯各公

6、侯国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B.钦察汗国直接控制了俄罗斯各公侯国C.蒙古西征推动了俄罗斯国家形态的演进D.蒙古汗国的分裂导致俄罗斯国家的发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封建割据,不断混战”“第一次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可知,俄罗斯地区的国家形态由分裂走向统一集权,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排除A项;由材料“向钦察汗国称臣、接受册封和诏令、缴纳贡赋、承担军役”只能看出间接控制,并没有体现直接管理,排除B项;俄罗斯国家发端于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建立早于蒙古西征,排除D项。8.蒙古帝国在欧亚各交通要道上均设有驿站,道路便捷,当时欧洲各地、阿拉伯半岛、非洲北部及东岸沿海地区的商队来蒙古经商也更加频繁

7、,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这说明()A.城市经济成为元朝社会经济的基础B.蒙古帝国商人跻身社会统治阶级C.贸易在蒙古帝国中的地位相当重要D.蒙古西征开辟了欧亚商业贸易的通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蒙古帝国保护贸易,帝国境内各地的商人在东西方之间贸易,可见贸易在蒙古帝国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选C项。元朝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城市经济并非元朝社会经济的基础,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商人很活跃,并不能说明商人地位高,排除B项;蒙古西征前就已经有丝绸之路了,排除D项。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

8、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314世纪正值第三次蒙古西征时期,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故A项正确。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罗马帝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项;遣唐使来华带唐三彩入日本发生在唐朝,时间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时间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D项。10.“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世。即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

9、,人们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征服战争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A.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B.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D.武力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答案D解析亚历山大通过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时代,表明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选D项。11.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四年一次的雅典泛雅典娜节,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诗

10、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史诗()A.成为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中价值的认同和传承,故A项正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希腊从王政时代走向政治制度多元化,例如雅典民主制、斯巴达贵族制等,希腊社会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供“样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荷马史诗先于雅典民主政治潮流的诞生,故排除C项;荷马史诗的确在宗教、政治、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但无法上升到“宪章”的高度,D项说法夸大了荷马史诗的作用,故排除。12.蒙古灭金战

11、争结束后,窝阔台汗在中原和中亚建立了牢固的统治。12361241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与此有关的是()A.蒙古征服今俄罗斯地区B.蒙古灭掉花剌子模国C.蒙古攻占巴格达D.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答案A解析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故A项正确。13.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进步。这两幅图片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中世纪时期手持火枪的欧洲骑士欧洲的指南针(罗盘针)A.新航路的开辟B.郑和下西洋C.丝绸之路开通D.蒙古西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左右,蒙古西征后,印刷术、指

12、南针和火药传到了西方,进而带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及转型,故选D项。14.“15世纪欧洲的传奇,充满着马可波罗的故事里的名字,如契丹、汗八里之类。他们从游记中所看到的东方的富庶,又成为驱动西人东来的巨大诱惑。据说,哥伦布就是读其书而有志于东行者。”以下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马可波罗行纪荒诞不经B.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东方的富庶C.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D.哥伦布是马可波罗的崇拜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据说,哥伦布就是读其书而有志于东行者”可知,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故C项正确。15.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忽必烈登基时间和年龄的记载与元史

13、等汉文史料不同,之前学者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笔误,但最新史学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记载发现,其中原因应该是马可波罗回国后记载时受到了伊斯兰历的影响。这表明()A.古代官修史书的史料价值十分有限B.研究视角多元化使历史解读更趋于理性C.历史文献必须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D.不同的史观往往影响研究者的历史结论答案B解析新史学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记载发现,其中原因应该是马可波罗回国后记载时受到了伊斯兰历的影响,新的史学研究视角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解读,故选B项。古代官修史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实物史料和不同的史观,故排除C、D两项。16.有学者认为,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中国的绘画和波

14、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蒙古人)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比拟。这反映出()A.蒙古帝国境内形成了统一的文化B.蒙古西征为欧洲远洋探险活动提供了军事支持C.蒙古西征形成了东西方之间的移民潮D.蒙古西征为东西方提供了有利的文化交流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等可知,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非统一文化的形成,故排除A项;欧洲远洋探险活动距离蒙古最后一次西征有二百

15、多年的时间,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移民,故排除C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马可波罗行纪(简称行纪)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但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两派争论情况:争论与共识怀疑论者肯定论者争论1行纪没有记载中国的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纪的描述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争论2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争论3行纪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

16、,与元史所载内容不符行纪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续表争论与共识怀疑论者肯定论者争论4各种印刷本的行纪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行纪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转抄,抄本近200个共识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的了解始于行纪,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参考答案示例争论1:行纪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社会风貌,所以马可波罗可能没有到过中国。行纪中描写的宫廷和都市生活详细生动,无其他史料可及,所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争论2:个人

17、经历没有被记录在中国史书中。作为一个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是普通老百姓,不会被记入中国史书,不能因史书没有记录就认为他没有到过中国。争论3:行纪中所描述的史实与中国史实不符。所记录的中国当时的经济生活准确详尽,无其他外文文献可及,无书可抄。争论4:没有采用中国文字写作。行纪记录的内容可能是从其他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史料中摘抄而来,所以马可波罗可能没到过中国,流传下来的行纪并非原稿,版本众多。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写出这样的行纪,所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知,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是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说明时看清四个争论的具体角度,如争论1是从行纪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具体记载、争论2是从其他史料是否可以佐证、争论3是从行纪中的记载与史书等文献的对比、争论4是从行纪的各种版本的辨伪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