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阳一高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5)命题: 审题: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由此可见A礼乐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政B传统文化决定政治影响力C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实施D以礼入法具备历史渊源2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补充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可见,先秦儒学A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B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C体现
2、出强烈的入仕情怀D形成君权神授的理论3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各国交往日益频繁D诸侯之间征伐不断4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
3、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6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7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
4、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科学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8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提供理论依据。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据此可知汉代儒学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 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 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D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 9公元前122年,武帝在郊祭时获白麟,终军借此对武帝称
5、颂,将武帝获白麟认为是祥瑞,是国家统一的征兆。公元前116年,武帝得宝鼎,吾丘寿王以此赞扬武帝“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这些现象主要体现了A天人感应的施政理念B春秋大一统的哲学观C君权神授加强皇权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封建迷信理念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11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
6、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A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C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12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13两宋时期,从百姓人家到士大夫家庭甚至皇室,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法律上没有限制女
7、性改嫁的条文,社会风气也不以再嫁为耻。由此可知当时A妇女地位明显提高B追求幸福成为潮流C市民阶层日益壮大D程朱理学影响有限14宋之后的学者既不讲出世,亦不在狭义的门第观念上面来讲功业、礼教。他们要找出一个比较更接近平民性的原则,来应用于宇宙、人生、国家、社会、人世、出世等各方面。这表明宋之后A等级观念消除 B儒学走向世俗化 C人们淡泊名利 D哲学研究的盛行15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阳明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重农抑
8、商政策的松弛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6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17顾炎武以经学家的态度寻绎春秋经之微言大义,使春秋由空衍义理转向学以致用。以经证史,疏证春秋经之本意,进而考核春秋史事之正误;以经论史,阐明春秋经学之本原。这表明A史学研究必须以经学为参考B顾炎武的思想有较强实用性C春秋经的解读具有多样性D顾炎武的研究个人色彩浓厚18王
9、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19出现于城邦政治以前的希腊神话故事对后来欧洲的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故事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命运,也会为情所困,甚至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这表明此时的古希腊A民众的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宣扬人的地位高于诸神C神话文化中具有人文色彩D民众理性占据主导地位20古希腊神学发达,即使是体育竞技会也被普遍认为是希腊人献给
10、神的祭品。希腊人为了表明自身的虔诚,将自己认为最美、最纯洁的躯体献给神,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就意味着上苍把胜利之福恩赐给了谁。这表明古希腊A直接民主政治影响体育竞技 B神学思想中隐含着人文精神C神学泛滥导致公民体质下降 D体育竞技充满公平正义精神21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22在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
11、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A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B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C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D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2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24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
12、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2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思考和斗争的角度不同,但都对传统的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挑战,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特权,从而为转型时期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素材和理论武器。据此判断,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B在不同领域冲击了旧的精神枷锁C强化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D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26“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13、这场运动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27启蒙思想家康德曾经说过,服役的军官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同时也可以作为学者对这一命令在军事上的恰当性加以评论,并交给公众去判断: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缴纳所规定的税额,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也可以对这一税收的正当性加以质疑,并公之于众。该言论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是A做事应当坚持双重标准B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C人都应当努力成为学者D法令应当具有公信力28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对各个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做了一次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它以科学为旗帜,向上层建筑全面进攻,横扫一切与封建制度
14、共生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文化。这表明A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C科学成为启蒙思想核心D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29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A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C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3018世纪以来,法国启蒙思想家直接追求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而德国启蒙思想家则把自己的理想和意识伪装成超现实的精神追求,这归
15、根结底是由于德国A受到宗教改革严重影响B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C近代经济成分比例尚小D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3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A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C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32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A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 B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C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 D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二、材料解析
16、题:每题26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
17、”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14分)34(26分)阅读材
18、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材料二 卢梭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是平等权利最重要的辩护者。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
19、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他把不平等视为人类社会一切邪恶的根源,因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出现,导致了人对人的依附与奴役。卢梭认为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共同体,并消除不平等,这种社会契约“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能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和罗马平等观念的异同,并分析两者共同的历史意义。(12分)(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关于平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平等观提出的历史背景。(14分)高三第5次
20、周练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D 2、B 3、C 4、A 5、C 6、B 7、C 8、C 9、A 10、C 11、 C 12、D 13、D 14、B 15、A 16、B 17、B 18、D 19、C 20、B21、B 22、A 23、D 24、B 25、B 26、C 27、B 28、B 29、D 30、C31、C 32、B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26分,共52分。33(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1点2分,共6分。)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每
21、点2分,共6分。)(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每点2分,共8分。)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2分)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2分);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2分)34(1)同都强调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2分)异:雅典侧重于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罗马侧重于公民法律权利的平等。(4分)意义:这种公民平等的思想是对雅典主义政治和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6分)(2)观点:人生而平等;根据社会契约的确立道德和法律的平等。(4分)背景:资产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4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发展(2分);继承发展古希腊罗马平等思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