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12课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时期,社会上流行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答案】D2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D辛亥革命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与西方列强入侵无关,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上海军政府是反清的革命军政府,因而剪辫运动并不是清政府
2、的自身改革措施,故C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彻底反清,上海军政府发动剪辫运动,以风俗改革来推动反清斗争的进行,故D项正确。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乾隆、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到咸丰、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城镇中,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反映出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A项错误;服饰等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
3、(2019宁夏石嘴山平罗中学月考)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故D项正确;民国时期文明简洁的葬礼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B.C两项
4、材料无法反映,排除。5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报刊,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A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B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C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D看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报刊,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6.(2019宁夏石嘴山三中月考)随着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逐步进入上海民间,1911年6月,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明文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
5、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移风易俗男女平等 B.民国政府规范娱乐业C.社会崇洋之风盛行 D.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规定既有封建保守的内容,例如“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及放映时间的规定,又有思想开放的内容,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民国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元旦,排除B项。7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
6、,如看波斯进宝图【答案】D【解析】A项“电灯”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报馆”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女学生”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十三行畔搬洋货”不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D项符合题意。81920年新妇女发表文章指出:“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对上述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当时的婚姻观是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当时的婚姻观是追求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C当时许多人仍然固守传统观念D表明近代的知识女性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答案】A
7、【解析】材料信息的主旨是说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表明已经接受了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也从反面说明当时大多数人还是固守传统观念的,B.C.D三项解读正确,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1为20世纪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2为20世纪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图1图2材料二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3)。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4)。图3图4(1)从图1.图2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2)材料二涉及中
8、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3)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答案】(1)信息: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20世纪30年代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服装。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2)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3)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