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让学生“飘荡”起来人教版新课标【案例】教学,有时受到很多的条件限制,不是每每都能让学生“事必亲躬”,得到最为直接的亲身体验的。一次,一位老师执教让我们荡起双桨(苏教版第五册)在教学“小船儿飘荡”的时候,就暂时遇到了“实践”条件的限制。如今,即使在乡下也很少有这样的“小船儿飘荡”的情景,更难以让学生亲身去“飘荡”一番。这位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她首先让学生回味一下在校园里“荡秋千”的情形,接着,让学生把秋千想象成“小船儿”,在课堂上闭着眼睛做起“小船儿飘荡”的情境,学生从这种临时创设的场景中美美地活动了起来,“飘荡”了一番,也乐了一阵子,他们从已有的“荡秋千”知识中较为生动地理
2、解、感悟“小船儿飘荡”。【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上册)P24)从上面这一群孩子的“满面春风”中,笔者不难领悟到这种“教学技巧”的魅力。在强调“实践”的现代教学中,毋庸讳言,大量的知识还是来自“间接”,关键是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去诱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信息,这样的课堂空间就会得到无限伸展。这一篇短小精悍的教学案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主题教学,有时受到很多的条件限制,不是每每都能让学生“事必亲躬”有背景在教学“小船儿飘荡”的时候,就暂时遇到了“实践”条件的限制有案例事件她
3、首先让学生回味一下在校园里“荡秋千”的情形有案例分析与启示首先借助教育大家的名言阐释什么是“最高的教学技巧”,然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践性”进行了再认识,理性地指出“大量的知识还是来自间接”,关键的是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飘荡”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飘荡”起来,让语文课堂“飘荡”起来。反思部分言简意明,不人云亦云,具有真知灼见。做到了小问题,深思考。本案例具有启发迁移作用,对其他案例的分析与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写出真知灼见确非易事。作为语文教研员,每年都要评选一线教师撰写的教学文稿,浏览最多的还是教学案例。审读发现,“案例事件”也还能比较清楚地叙述出来,换言之,“画龙
4、”的基本功还比较好,但就是在议论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那么平平地放那儿了,缺少“点睛”之功。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秋姑娘的信(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写信。/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树,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文章短小,算上标点90个字符,一句话一个自然段。一位年轻的老师是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孩子们与文本对话的:师:大雁为什么要到南方去?生:我们这儿冷,南方暖和。师:在飞往南方的路上,大雁会遇到哪些危
5、险呢?生:老鹰抓。生:猎人用枪打。生:狂风暴雨。师:多危险呀!如果你是秋姑娘,怎么对大雁说呢?生:大雁妹妹,别着急,路上注意安全,祝您平安到达南方!师:多么有爱心!你也当一回秋姑娘,读一读第2节。(学生非常投入地练读,然后指名读)师:我相信大雁妹妹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注意安全,一定不会掉队,一定会谢谢你们这些“秋姑娘”!听完课后,我组织几位青年教师座谈,他们都认为这一教学片段十分精彩,可是精彩在什么地方说得就不尽如人意了。教师甲说:“这段教学效果很好,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表达。”教师乙说:“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读写重要,听说也重要,不能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忽视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
6、空前重要。这段教学重视了口语交际训练。”教师丙说:“低年级儿童善于想象,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显然,教师甲只能说一些表面现象,说不清楚这一教学片段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这种现象很普遍,每每与教师交流,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如果让谈道理,就显得十分窘促。教师乙具有引用教学理论的意识,可是对教学理论理解不透,而是给案例“穿靴戴帽”。好的反思要做到事理结合,能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观点与事实结合紧密。教师丙的评价浅尝辄止,停留于感觉和经验的层面。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对这一教学片断的理性认识,我作了如下评述:评价他人的教学,必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审视,
7、对现象背后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思考,努力做到:(1)事理结合。能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观点与事实结合紧密。(2)认识深刻。能透过事实案例分析出比较深刻的道理来。(3)理念先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4)普遍适用。提出的措施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切实可行,便于推广。这位老师教学“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这一节是十分用心的。大雁为什么要南去?为什么还要多加小心?怎样叮嘱大雁?这些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空间。执教者通过师生间和风细雨式的对话,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北方寒冷,南方暖和)、生活体验(飞行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和情感积累(路上要注意安全)移到课文里,让孩子们舍身处地地与文本、与大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读好课文。这是水到渠成的移情体验!这是真心的呵护!这是真正的人文关怀!“画龙”贵在“点睛”。“点睛”是教学案例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