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1412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1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即便如元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也没有改变这一特点。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这表明古代书院A. 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B. 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C. 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 承担了传承国家学术文化的责任2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A. 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2、 B. 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C. 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 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3.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下列属于“劳作派”的人物是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庄子4.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A兼爱 B以礼入法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5.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

3、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6.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4、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7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8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9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A要

5、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10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A. 主张万物皆理 B. 反对空谈性理C. 提倡经世致用 D. 否定格物致知11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12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

6、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13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14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

7、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 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 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5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16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熊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A. 意主忠义,旨归劝惩 B. 区别尊卑,明确等级C.

8、谄媚于上,以邀荣宠 D. 修身齐家,治平天卜17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18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A先定论B因信称义C王权高于教权D圣经至上19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

9、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 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20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A. 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C. 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 社会各阶

10、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21“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A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 B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并未激化 D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22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

11、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23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A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B强调感觉是判断事物的准绳C提出人文主义思想 D既研究自然也研究人类社会24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

12、宗教信仰25“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 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 脱出来。”这主要说明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 26. “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启蒙运动中与此相对立的关于国家起源的主张是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社会契约 D. 君主立宪27.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A. 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

13、的主干 B. 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C. 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 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28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29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A. 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4、B.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 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30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A. 人身自由 B. 思想自由 C. 推翻专制 D. 主权在民31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

15、.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B. 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 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 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321645年左右,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科学研究问题。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旨在利用和完善自然知识,促进自然知识的增长。上述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有A工业革命的展开B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 生物进化论的确立D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33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

16、,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与发明”。下列发明中属于“后来”的是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发电机 D火车机车34“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被发现的理论的意义在于A.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35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

17、明作者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36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A. 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 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C. 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 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37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

18、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39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

19、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 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 关注日渐加深的民族危机40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A. 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 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C. 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 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41“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 主张

20、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B. 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 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 D. 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42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4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 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 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 希望避免欧美

21、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 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44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A. 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 “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 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45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A.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

22、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C.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46下列歌词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历史的是A“工友农友真英雄,走上雄伟的井冈山”B“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C“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 D“建设的时候跟着毛主席,加速建设社会主义” 47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打破了思想束缚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深化了体制改革48、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

23、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 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4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

24、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材料二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西方思

25、想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6分)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

26、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

27、所学知识,分析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10分)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周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可知,不存在打破官府教育垄断的情况,所以排除A选项。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与材料的情况刚好吻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在“反对”二字,材料无法体现出“反对”等级秩序的问题。材料突出表现的是招收对象的特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讲述的是孔子对神灵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实用主义,强调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而不是将一切希望诉诸鬼神,因此本

28、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孔子对鬼神是否存在并未给出答案;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而是强调的是人应该如何去做。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孔子并未明确说明这种观点。点睛:解答这道题目关键就是能够读懂材料中的两句文言句子。这两句文言句子直接告诉我们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以及他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孔子认为应该不言鬼神,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明确这一点,问题很容易解决。3【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属于“劳作派”,韩非属于“禄仕派”,孟子属于“义仕派”,庄子属于“退隐派”,故应选A。4 B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29、,从题干中“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该大夫心中有孝道,胸怀母爱,主张减轻处罚,这说明伦理道德影响了法律,故B项正确;A是墨子的思想,CD是程朱理学和心学的思想,排除。5【答案】A考点:明代的科技。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可以看出“西学东渐”;材料“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体现了“中学西传”;B项只说明了“西学东渐”;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中国的状况。所以答案选A。6【答案】B【解析】据材料“丰富性与普遍性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并

3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对夷务的排斥,故B项正确;“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说法过于绝对,理学还吸收了佛、道思想,故A项错误;“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B。7【答案】D考点:宋明理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谁缚汝?谁诟汝谁将生死与汝?”说明禅宗认为人的生死苦恼皆发端于人内心的困扰,所以只要正心诚意烦恼和苦痛变会化为乌有,所以这一观点充分强调人内心的自我升华作用,即与心学主张类似,所以答案选D,A B C三人与心学无关。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31、A选项错在材料只谈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家,所以与“三教合一”无关;B选项说法正确,葛洪反对张角,强调“忠孝和顺仁信”,这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C选项错误,从以上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有利于稳固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点。9 C【解析】材料并未涉及君主对法律的熟悉,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要求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不是强调王与法律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说明对世袭贵族统治的否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通过法律加强对官吏的管理,是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不是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叶适的观点主要强调的

32、两点:一点是全面性,一点是实践性。他没有突出万事万物皆为理,所以排除A选项。他主张要实践来检验正确性,所以反对空谈,B选项正确。叶适的观点无法体现出“致用”二字,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强调对事物进行考察。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礼学”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规范,黄宗羲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因此这是他的目的。本题所说的主要原因要落在经济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点睛:本题是一道根据材料考查原因的问题,回答这类问

33、题往往抓住“根本”“主要”“直接”这类的词汇,只要谈到“根本”,往往就是经济因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直接原因”来说,往往就是政治因素,强调的是直接和偶然性。12.B【解析】材料说的“理”与“欲”,没有关于工商业地位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王夫之有民主启蒙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理”与“欲”的存在和表现,没有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故D项错误。1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

34、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李约瑟把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归结于儒家思想“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C选项错误,材料与

35、八股取士无关;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15.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这类中国画不仅讲求意趣而且融诗、书、 画于一体,此类绘画应属文人山水画,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人物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墨兰图属于文人山水画,故D项正确。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实质上考查的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相同点,在创作宗旨上水浒传并未强调等级,而是淡化尊卑,所以排除B选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没有突出谄媚和修身齐家的思想,所以排除C、D选项。两本书主要突出的是“忠义”二字,英雄谱的题目也体现出这种观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点睛:回答本

36、题要抓住关键点“创作宗旨”,两本书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点,而题目中问的是创作宗旨上两者的共性,这就缩小了范围,选项中一些不属于创作宗旨的内容就可以排除,围绕创作宗旨再考虑选项的对错即可。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忠义”思想是优秀的思想,不属于封建礼教的范畴;B选项错误,“忠义”不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内容;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忠义”与“民主”无对立关系,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18【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材料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

37、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是指人与上帝直接对话,这与马丁路德主张的宗教改革思想“因信称义”相一致。所以应选B。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思想,充斥着对封建阶级特权的不满。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B选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待遇不公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C选项错误,他的思想没有体现出理性的特点。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骑士制度实质上是中世纪的代名词,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十四世纪末,所有劳动人民都成为了骑士,说明新经济下其实已经变得平常化,那些持

38、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被人们嘲笑正代表着传统观念遭到冲击,所以本题选B选项。A、C选项没有办法解释“嘲笑”的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新旧观念的冲突,并未说明混乱。21.D【解析】宗教改革爆发于1517年,这与材料中给定的时间点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动摇天主教会权威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的时间段,虽然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没有激化,但很明显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可知,

39、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故D项正确。22.A【解析】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材料中“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是宗教标准,“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是民族的标准,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败,但材料中是“把教皇看作外国人”,外国人不等于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不等于不要宗教,故C项错误;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与材料中“14、15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 23 A 24【答案】A【解析】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

40、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伏尔泰在宗教上坚持自然神论,不盲从教会说教,体现了理性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帝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与思想自由无关,故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自然科学是解释物质世界的依据,而不是为宗教服务,故C项错误;自然神论承认上帝的贡献,不否定宗教信仰,同时也肯定科学的作用,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故D项错误。25 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C项正确;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无奈”,故D项错误

41、。【答案】C26【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是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君主专制的体现。“社会契约”是指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本题侧重于国家权力是由谁赋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与材料中的主张是相对的,C正确。“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不是国家起源的主张,排除AB。君主立宪是指君主由世袭而来,也是君主制的一种,与材料有相似之处,排除D。27【答案】D【解析】从解题技巧上看,采用排除法排除ABC,另根据西方历史哲学家也可推测D。2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42、,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翻译圣经促进的事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而一种语言文字代表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所以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促成”二字上,文艺复兴与这种翻译无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无法体现这一观点;D选项与B选项观念相反。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4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可以看出启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不是人身和制度,因此排除A、C选项。D选项材料没有提到。点睛:本题属于观点提炼的问题,解答有关观点提炼的问题,我们就是要找到能偶表达作者观点的那句话,这句话往往直接包含了问题的答案。有时候这句话表达的比较隐晦,我们可以联系所学知识,综合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也就是说西方的发展快于东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一种原

44、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发展落后的问题;B、C选项只说出一方的问题,没有体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两者对比才能说明问题。32【答案】B考点: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本题解题要抓住时间信息和主题来分析,采用排除法。答案必须是1662年以前的内容,工业革命的展开是在18世纪,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在19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17世纪中后期,A、C、D三项排除。33【答案】C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要来源于实验室,“追求纯粹的知识”。 A、B、D三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C项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34【答案】C【解析】本题

45、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以得知材料讨论的是量子论,量子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重新认识,所以本题选C选项。A选项是进化论的作用;B选项是经典物理学范畴;D选项是相对论的作用。3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实质上讲述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作者的这番论述反映出他对君主专制政体的一种危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错误,作者还是封建帝制的拥护者;B选项错误,作者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不是反对者。36

4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癸卯学制”虽然照搬日本的学制,但是对其进行“中国化”处理,体现出的就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一种碰撞,既体现出改革的决心,也要顾及传统文化的尊严,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没有体现复兴传统教育这一点;C选项错在“追求全盘西化”上;D选项错在“抗拒制度改革”。3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是梁启超给康有为的信,信中说“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出他的排满思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梁启超大部分认同康有为的观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态度

47、,所以与革命派主张并基本不一致。38【答案】B考点:洋务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读材料可知,由“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这是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结果的反思,故选B。 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因此不选。3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倭”指的是日本,“俄”指的是沙皇俄国,所以这则材料讲述的是康有为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的局势的描述,所以可以看出他关注民族的危亡,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

48、思想;B选项错误,康有为没有这样的论述;C选项错误,康有为是向皇帝陈述事实。4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北大招收女学生可以看出社会思想的革新,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礼教,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女学生并不代表着“新思想的学者”;B选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挖掘实质;C选项错在“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招收女学生是第一次,不存在传统问题。4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核心就是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崇民主与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学习。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者以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主张从思想领域改

49、造中国;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否定传统文化;D选项错误,人民民主辛亥革命已经提出。42【答案】D考点:孙中山三民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被剥削的劳动者”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题干材料“生活状况”即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进一步判断可知,属于“平均地权”。AB两项属于“民族主义”范畴,C项属于“民权主义”范畴。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4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上也有弊端,我们应

50、该避免这些问题,“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完全”二字,孙中山主张的是去粗取精;B选项错误,社会革命是涉及各个领域的革命,不仅仅是君主专制制度;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体内涵。点睛:回答本题就是要看懂材料中引述的这段话的含义,对于这种引用名人话语的问题,往往我们不能完全翻译出来,我们可以针对关键词来分析,本题的关键词就是社会革命,理解社会革命的含义,分析材料的含义便很容易。4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列宁指出了“平均地权”的问题,中国当时依旧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主导地位,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问题,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列宁是针对“平均

51、地权”提出了如何实现的方式,并未说它是一种空想。C选项错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D选项错误,材料丝毫未提俄国革命的问题。45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孙中山主张在西藏修铁路是为了团结各民族,修铁路是一种手段,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修铁路是为了保障民生,因此保障民生有利于民族团结,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民权问题;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99年,与新三民主义无关。46【答案】A考点:即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前期,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井冈

52、山斗争的经验, 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而且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这样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故 A 项正确;B、C 项与红军长征有关,D 项与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都与题意不符,故 B、C、D 项错误。47【答案】B考点:邓小平理论。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拨乱反正的步伐,92年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A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后者没有,故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

53、具体的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48.B49 【答案】(1)原因:1儒家思想强调精神道德治理国家,而非宗教。(2分)2.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2分)3.法国的专制社会和欧洲的拜金社会;(2分)(2)相似点:1.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2.都进行过激烈争论;3.否定专制暴政, 主张开明民主。(6分)考点:近代中西方启蒙思想。(1)从材料“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2)西方17、18世纪发生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很明显,启蒙运动借鉴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容,主张民主政治,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如康有为、陈独秀等,也是学习西方的科

54、学文化知识,都是反对专制,主张民主政治,二者有明显的相同点。50【答案】(1)特点: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6分)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4分)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发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4分)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2分)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答案:1.A; 2.

55、C 2.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海陆轮廓可以判断:该河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其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而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该河流径流量最小的季节是夏季。2.气候资源优势可以从光照、热量、水分三方面分析,而该区域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A、B、D选项错误,因此,该河流流域内出产优质葡萄的气候资源优势是夏季光照充足。3.答案:1.A; 2.C; 3.D解析:1.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2.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

56、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3.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点睛】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断陷构造湖。第2题从题干中的湖底沉积达8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

57、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的地壳下沉。4. 答案:1.B; 2.C; 3.D; 5答案:1.D; 2.B; 3.C ; 6答案:1.C; 2.B ;7答案:1.C; 2.A ;8.答案:1.B; 2.C;9.答案:1.C; 2.D; 3.D;10.答案:1.D; 2.B; 3.C;11.答案:1.A; 2.C;12.答案:1.B; 2.C; 3.B13.答案:1.D; 2.C; 3.B; 4.A; 5.D解析:2.第四纪冰期时 ,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

58、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选择C。3.P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人们喜食乳制品,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选择B。4.闭合的等温线会与相邻的等温线中一条件相等,M为高原高山地区气温低,应该与数值小的等温线相等,选择A。5.甲为加利福尼亚半岛,A对; 甲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B对; 乙为佛罗里达半岛,C对;乙半岛为亚热带季风及亚热带湿润气候,D错,选择D。14.答案:1.B; 2.A15.答案:1.A; 2.B解析:1.图示的人口迁移高峰在20岁左右的青年人,由于我国农村的早婚,故外出打工早,A正确。美国老年人的人口迁移主要

59、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受家庭因素影响小,B错误;受气候因素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多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C错误。虽然图示两国10岁处两条曲线相交,但两条曲线的纵坐标的单位并不相同,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故10岁儿童的人口迁移量不同,D错误。2.图示反映了我国的人口迁移特征,除了大量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故可能使迁入地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故当地应加强针对儿童的教育管理等。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人口迁移率的年龄特征和图示纵坐标的差异、人口基数的差异等信息,结合两国的国情,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16.答案:1.C; 2.C解

60、析:1.尼罗河上游并非全年多雨;该区域所处纬度较低不可能冻土广布;该区域多沼泽主要是该区域地处高原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表水易在低洼处汇集。2.该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有利于发展高产水稻种植业。17.答案:1.D; 2.A; 3.B解析:1.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2.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3.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

61、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18.答案:1.C; 2.C解析:1.伏尔加河,其流域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属内流河,注入里海(世界最大湖泊),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里海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给该流域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其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故选C项。2.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先需要经过沉积作用之后还要有长期的地质时期才可形成,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本区的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选C项。【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水循环和化石能源。19.答案:1.A; 2.

62、D20.答案:1.D; 2.D解析:1.图中显示3040纬度之间有三块陆地,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范围广为太平洋,进而推断丙为澳大利亚大陆,为印度洋,乙为非洲大陆,为大西洋,甲为南美洲大陆。故D正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陆是南极洲大陆,世界海拔最低的大州是欧洲。故A、B、C错误。2.为印度洋,故D正确。世界跨经度最广、面积最小的大洋为北冰洋。大西洋底有生长边界,因此面积在不断扩大,故A、B、C错误。二、综合读图题51.答案:1.南; 高; 暖; 增温; 增湿; 2.南; ;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夏季在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

63、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顺时针流动。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海区的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处。解析:1.关键判断出该海域所在半球:向北气温升高,维度降低,该海域位于南半球。2.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向南流。图2所示的、四海区中,只有位于南半球。3.西南季风双成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北印度洋西南风吹拂,季风洋流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4.受离岸

64、风(风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吹拂,会形成涌升流。图2所示、四海区中只有盛行离岸风。52.答案:1.略; 2.略53.答案:1.终年温和多雨(或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小,终年湿润,但冬雨稍多); 西风带(或盛行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2.临海国家,终年盛行西风,风能丰富(且较稳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风能发电技术先进;风力发电成本较低;风能是洁净、可再生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改善当地环境质量。3.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导致粮食更加紧张,粮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及粮食安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巨大的利益驱使人们过度开垦耕地种植粮食及纤维作物,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65、日趋严重。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政治答案1-10CBCAC DBCBC ; 11-20 AACAD DCDCD ; 21-30ADDCB BCDBD ; 31-40 BACCA BBCDC ; BA43.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国互联网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借助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推动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立足整体,搞好部分。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担当。44.答案:“中国速度”的迅猛崛起和中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四个时代、多种机型的更替,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和工匠精神,又善于借力“巨人”,体现了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也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高铁的诞生和完善,靠的是大国工匠和工程师们掘地三尺的精神,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