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997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砀山中学2020级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

2、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

3、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

4、,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

5、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

6、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传统书院的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B文章立足中国当代教育,在叙述过程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C文章围绕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论述,并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存在的问题。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2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7、(3分)(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存在误区。B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C朱熹的学生从其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中归纳出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D一个人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B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实现教学相长,自由讲学,才能避免灌输。C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

8、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君臣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

9、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材料二: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记者:中国这次用立

10、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注】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三:(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

11、虑的纪念日之一。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日本NHK新闻网、朝日新闻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

12、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材料四: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

13、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和本国实情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

14、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C.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B.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C.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

15、各有不同。D. 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6. 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旗魂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国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国槐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

16、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

17、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八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十五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

18、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

19、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贲张。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

20、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 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B. “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21、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D. 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8.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 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B.“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 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C. 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

22、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D. 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9. 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

23、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祗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

24、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他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薨。帝临哭,为之痛,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

25、封户九百。(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注:隐太子:李建成 秦王:李世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

26、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主要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B陛下,原指站立在台阶下的侍者,因群臣进言时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C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唐朝定都于长安(西安),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曾迁都洛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精通文书,因才被用。元宝藏让其掌管文书,李密收到元宝藏的来信,知道是魏征所做,急切召来魏征任职。B魏征能言善辩,循循善诱。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

27、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D魏征直言敢谏,身享哀荣。太宗称赞说进献忠谏,纠正皇帝过错的,只有魏征,死后亲临哭吊,而且让太子号哭。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子 规 注杜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

28、65年)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B. 颈联主要从正面着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子规的出没和啼声的悲凉。C. 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D.全诗自然流畅、首尾串通、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5. 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6分)(三)名句默写(12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 。

29、(3)在论语卫灵公中, , 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4)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5)老子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 , 。(6)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

30、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 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

31、生产”的“君子”,肯定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目不识丁依赖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依赖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C目不识丁信赖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D不学无术信赖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32、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D“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20、下面文段有六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或许不一定阅读指向外在成功,但一定会带来内在丰盈。通过阅读,人们能锻炼思维、获得知识、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在每个人阅读中,都能遇见更好的世界,遇到更好的自己。阅读让精神世界闪光,书香使城市更有魅力。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既需要自觉,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努力:塑造更多阅读空间,让城市氤氲书香,从而丰富全民阅读的土壤。

33、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厚以责己,薄以责人。 蔡元培最难忍受的孤独莫过于缺少真正的友谊。 培根学校德育论坛举办以“如何处理当今时代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请结合以上格言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二语文月考答案1、B。 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2、B。 (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

34、了这种理念”。 C项错在以偏概全,“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是为学之方,不包括为人之道。D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那么”)3、C 。 “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4.C(原文“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可知,是重点转述,而非大力支持。5 B.( A“生动性”不是新闻特点。C不是“直接报道”,材料一主要展示背景,材料二重在专家解读,材料三整合了外媒对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关注和报道,材料四是社论。D“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集中在

35、材料三中,而非每则均有。) 6.纪念宣传,铭记惨痛教训;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 正视真相,捍卫正义立场;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呼吁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情节内容能力。“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说法错误,从下文“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可知这一说法无依据。8.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内容,而是小说的正常叙述。9、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

36、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10D 11A (“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主要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错误,“甲辰”是干支纪年法,不是“年号纪年法”)12D (“死后亲临哭吊,而且让太子号哭”错误,由原文“太子举哀西华堂”可知,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征哭吊。由此可知,号哭是太子自身行为,并不是太宗让太子号哭。) 13(1)赋分点:所以 关 出入 非常 判断句(2)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

37、人都心悦诚服。(赋分点:素 习 但 大体 “处事以情”倒装句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隋末大乱,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所及有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为自己打算,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适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

38、魏征,伪朝授予他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跑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互相争斗,怎么处治?”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

39、,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任他为特进,掌管门下省的事务,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有一天,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

40、只有魏征罢了。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来没有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给魏征建正寝,仅用五天完工。一并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他的喜好。命令中郎将住在他家,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探问病情,屏退左右,交谈一整天才回宫中。魏征逝世。太宗亲临哭吊,为他哀恸,罢朝五天。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征哭吊。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为文贞,太宗亲做碑文,并书写出来刻在石上,又赐给魏征家封邑九百户。14. (3分)B15.(6分)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

41、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诗人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且悲鸣不已,使诗人愁上加愁。(手法2分,分析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6、(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5)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17.C.(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18.A.(B项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C项中,目标和做到不搭配; D项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 之前)19.D(联系上下文,可以排除A、B、C三项。) 20、“或许不一定”与“阅读”互换位置“锻炼思维”与“获得知识”互换位置 把“每个人”提到“在”前“个体”与“既需要”互换位置 “塑造”改为“打造”“丰富”改为“涵养”或“肥沃” 21、作文参照高考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