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8795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 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乐易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文化常识1)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

2、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2)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3) 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土这一级。4)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本经书。3.文本分析(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都大,就不敢说话开头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充满了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孔子教态温文尔雅,平易近人(2)居则曰:不吾知也!

3、译文:(你们)平日(平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的牢骚,因势利导。(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麼(你们)打算怎麼做呢?”提出问题,引起下文的讨论,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一节开篇描写了孔子的弟子陪同孔子闲坐。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志向。(4)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光景,就可以使人人勇气,而且还懂得大道

4、理。”刻画出子路轻率,鲁莽的性格,以及有自信、有才能但又有些自大的形象。寥寥几笔,人物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5)夫子哂之。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对子路的“不让”不以为然,但因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故止于一哂,并不追究。第二节子路言志直率鲁莽,孔子对此不以为然。(6)“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又问:“冉求,你怎麼样?”(冉求)回答说:“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就可以使老百姓人人富足。至於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刻画出冉有谦虚低调的治州态度。第三节冉

5、有言志时谦虚谨慎,孔子听了不置可否。(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译文:又问:“公西赤,你怎麼样?”(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我愿意这样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我愿意穿著礼服,戴著礼帽,做一个小司仪者。”刻画出公西华沉稳持重、谦虚谨慎的性格。第四节公西华言志更加谨慎,孔子听了没有表态。(8)“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译文:“曾点,你怎麼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正尾声,铿的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

6、呀!”孔子说:“那有什麼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啊!”游赏之“乐”中,想到身遭贬谪,知音难遇,“美人”不得见,惆怅落寞之感油然而生。(9)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著歌走回家。”曾皙之志,确实“异乎三子”。一是自出机杼,着力描绘了一幅与伙伴同游同乐的踏春图;二是鼓瑟而闻,“舍瑟而作”,表现了一种卓尔不群、酒脱、高雅的精神境界。(1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7、曾暂之志正中孔子的下怀。“吾与点也”是孔子心声心语的自然流露。第五节曾皙言志,孔子明确表示赞成。(11)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麼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四名学生言志抒怀,充分张扬了各自的个性,孔子并没有刻意评判孰是孰非。(12)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曾晳)说:“你为什

8、麼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道:“怎见得纵横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言外之意:我笑仲由的不是说他不能治理国家,关键不在是不是国家,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譬如公西赤,他是一个十分懂得礼仪的人,但他只说愿意学著做一个司仪者,)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谁能来做大司仪呢?”讨论结束,孔子评志,实际是进行总结,以小见大,将四位弟子的发 言,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肯定了 志向,指出了不足。第六节孔子

9、评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言的志向。二、情景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写子路是个急性人,“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了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

10、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的效果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哂之”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9.子路、曾皙、冉有、

11、公西华侍坐中,“求,尔何如?”写冉有在孔子点了名之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可使足民”。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尔何如?”写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了名之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非曰能之,愿学焉”。15.子路、

12、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非曰能之,愿学焉”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名曾皙述志的句子是:“点,尔何如?”19.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铿尔”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舍瑟而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20.子路、曾皙、冉

13、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回答说和其他三个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每个学生说出各自的志向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善于点拨引导的句子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2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14、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风乎舞雩”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曾晳表达的观点的态度是“吾与点也”。 2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几句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2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质疑并引出孔子下面的评论的句子是:“夫子何哂由也?”2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晳的追问下

15、,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3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