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六)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流失的能量就越多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流失的就越多,C正确;杂草地比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强,D错误。2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实例分析A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增加明显降低了死亡率B某海域海苔数量短期内剧增主要原因是繁殖率远大于死
2、亡率C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目的是降低出生率D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正常的年龄组成解析:选D。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种群密度。3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
3、:选D。由题中信息可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该种群的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第5年该种群的值是1,因此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错误。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第10、11年的值都是0.5,第12年的值是1,第13年的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9年的K值第10年的值第11年的
4、值第12年的值第13年的值,即K0.50.511.50.375K,C错误。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第4年该种群数量达到最高,一直保持到第9年,可推出,期间该种群达到K值,D正确。4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解析:选D。从曲线的起点来看,生物的种类不为零,因此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珊瑚礁体积增加,鱼类的种数和个体数增加,因此体积增大的珊瑚
5、礁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根据鱼类种数曲线可以看出,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鱼的种类与数量是随着珊瑚礁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果关系表述错误。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B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不一定越大(2011海南,21C改编)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10D)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2014江苏,17A)解析:选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不会因害
6、虫的死亡而改变。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体型不一定越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ad表示相关能量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87 400 kJm2y1B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6 200 kJm2y1C各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D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11.4%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值之间的关系。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7、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87 400 kJm2y1,而不是照射到植物表面的太阳能总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同化量减去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也就是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之和,即a7 8001 6004 6006 200(kJm2y1);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自身的同化量,而是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占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即1 600/a1 600/14 00011.4%。7科研人员以常规稻作(不放养鸭,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与输出情况,统计结
8、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生态系统输入碳(kg/hm2)部分输出碳(kg/hm2)人为输入总输入水稻子粒鸭CO2等气态碳常规稻作287.7515 329.817 845.771 819.36稻鸭共生1 916.8818 649.948 700.63175.443 629.94A.表中“人为输入”碳是指秧苗和施用的肥料、鸭苗和饲喂的鸭饲料等B“总输入”碳大于“人为输入”碳的原因是还有生产者固定的碳C该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出途径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D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生态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稻鸭共生”生态系统
9、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人为的输入,如施肥、喂食、秧苗和鸭苗等。该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出途径除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呼吸作用、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外,还有农产品的输出。“稻鸭共生”生态系统增加了水稻产量、获得更多农副产品(鸭),同时也减少了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8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松材线虫是一种毁灭性虫害,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B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
10、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利用松墨天牛的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D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暴发解析:选B。外来物种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其原因是没有天敌,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A正确。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再恢复到原来的程度比较困难,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B错误。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故利用松墨天牛的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C正确。丰富度大的森林,物种种类多,抵抗力稳定性强,D正确。9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
11、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选D。比较A、B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湖是A湖;A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导致;由于污染,A湖固定的太阳能少;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10(原创题)图甲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
12、能量金字塔;图丙为(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丁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B为分解者,常用取样器对其进行采集B图乙中,能量从初级消费者传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3.3%C图丙中种群在cd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图丁中t1t2与图丙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解析:选C。图甲中A、D、E均有一个箭头指向B,故B为分解者,其包含的生物种类除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才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图乙中能量从初级消费者传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率为
13、35 000200 000100%17.5%;图丙中种群在cd年,接近于2而且趋于稳定,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图丙ab时期小于1,种群数量在下降,表现为衰退型,图丁中t1t2时间段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大于零的,故种群表现为增长型。11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表所示。如图表示该湖区部分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单位为103 kJm2a1)。分析回答: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汞某种杀虫剂A鱼(甲
14、)鱼(乙)7896B河蚌水蚤、小球藻2557C小球藻/35D鱼(乙)水蚤1031E水蚤小球藻515(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有_条,当看到附近绿色明显减少时,水蚤会迅速移至它处另觅食物,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2)图中丙所代表的生物成分为_,图中显示输入该系统的能量是_。(3)若该系统中小球藻每年固定的能量不变,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河蚌的食物比例由原来的CE11调整为21。则该生态系统中传递给河蚌B的能量理论上是原来的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4)某段时间人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甲)的种群密度,调查的总体积为2 hm3,随机选取多处样方,若第一次
15、捕捞了30条全部标志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捞,在第二次捕捞到的鱼(甲)中,未标志的有40条、标志的有10条。由此可估算出该鱼类种群在该时期是_条/hm3。解析:(1)根据表中食物关系,可推知构成的食物网为:,一共有3条食物链。当看到附近绿色明显减少时,水蚤移至它处另觅食物,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2)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假设小球藻固定的能量为a,在河蚌的食物比例为CE11时,河蚌获得的能量为x,河蚌的能量有1/2来自C,1/2来自E,则有如下关系:x/2
16、10%x/210%10%a,解得xa/55;在河蚌的食物比例为CE21时,河蚌获得的能量为y,则有如下关系:2y/310%y/310%10%a,解得ya/40。因此,yx1.3751.4。(4)假设2 hm3内鱼(甲)的数量为x,则x305010,x150条,因此,1 hm3内鱼(甲)的数量为75条。答案:(1)3信息传递(2)分解者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1.4(4)7512如图1是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如图2是演替初期,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部分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
17、的演替属于_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_。(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在bc段,物种逐渐消失,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_。(3)图2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_,从碳循环角度考虑,碳在图2的食物网中以_形式传递。(4)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所示数据。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kJ/(m2a)呼吸消耗的能量kJ/(m2a)第营养级501.2第营养级141.079.1第营养级15.913.2第营养级0.90.5则该生态系统从第营养级到第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特点是_。解析:(1)在弃耕农
18、田上发生的演替,一定是次生演替,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逐渐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逐渐提高。(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随机取样是样方法成功的关键,题干信息“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说明因为光照强度的影响已经产生垂直分层,因此bc段,消失的物种和趋于稳定的物种都是因为受弱光的影响,前者不能忍受弱光,后者能够忍受弱光。(3)从食物网的结构分析,青蛙以蜘蛛为食,则为捕食关系,二者又都以蝗虫为食,则为竞争关系。(4)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该生态系统从第营养级到第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28
19、%;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次生增加(2)随机取样物种能耐受弱光,物种不能耐受弱光(答案合理即可)(3)捕食和竞争有机物(4)11.28%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3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与生物个体的稳态调节有共同的特点,例如两者都有反馈调节机制。(1)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请据图作答: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这种反馈调节对该生态系统起了什么作用?_。(2)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反馈调节:这种调节机制与上述调节不同之处是_。(3)完成下列人体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时的机体调节机制示意图。在箭头上用()或()表示出调节活动的加强或
20、减弱(4)在学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建立适当的生物学模型往往有利于同学们对其调节过程的理解,请模仿给出的范例,写出与生物调节过程相关的模型。例:a代表胰高血糖素,b代表胰岛素,X代表血糖含量。建立激素对血糖调节的模型如下:若X代表初级消费者,a代表生产者,b代表次级消费者。建立a、b对X数量影响的模型:_。若X代表种群数量,a代表出生率,b代表迁入率。建立a、b对X数量影响的模型:_。解析:(1)分析甲、乙、丙三者间的关系,可以从任意一个节点的生物入手。以甲为例,它的数量增多会使乙的数量增多,这说明甲是乙的食物来源,即甲乙,反之,乙对甲有抑制作用;当乙的数量增加时,会导致丙的数量增多,这说明
21、乙是丙的食物来源,即乙丙,反之,丙对乙有抑制作用。综合分析可知,该食物链为:甲乙丙。这种相互制约的负反馈调节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2)分析题图可知,河水污染严重,导致鱼类大量死亡,而鱼类的死亡使河水污染进一步加剧,其结果又反过来使鱼类死亡的概率继续增加,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典型的正反馈调节,与(1)中反馈调节的结果刚好相反。(3)需要同学们在明确调控机理的前提下,学会用箭头和符号标出调节的具体过程。(4)本小题以模型建构的方式对调节机制作进一步考查。首先建立捕食关系:aXb,a为X提供食物促进其数量增加,而b捕食X会抑制其数量的增加;出生率和迁入率都可以促进种群数量的增加。分
22、析时,应抓住各个符号代表的实际含义及不同水平下的调节机理。答案:(1)甲乙丙对生态平衡起自我调节作用(2)作用结果刚好相反:这种调节机制使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产生的变化加速,使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和平衡受到破坏(3)如图所示(4)aXbaXb1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请回答: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_,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再计数。(2)据表
23、格判断此实验组设计的变量是_。(3)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第_天的增长速率最大;A组中该数值比B组大的原因是_。(4)请根据表格内容,设计温度之外的变量,实验数据填入表内C组空格内。解析:(1)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2)从表格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设计的变量是温度。(3)据题图分析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第2天增长速率最大;A、B组的实验处理区别在于温度,说明A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答案:(1)摇匀培养液稀释(2)温度(3)2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4)见表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C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