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测(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2“夏礼吾能言之,杞(夏禹后裔的封国)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
2、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A熟悉夏商礼制B感叹杞宋衰落C重视文献记载D重建礼法规范解析:选D材料中孔子对夏商礼的遗失非常的遗憾,认为如果文献充足就可了解夏商的礼,反映出孔子因礼法缺失,希望重建礼法规范,故D项正确。3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解析:选A材料主张人要有独立的思想,做君子之人。这种理念用来诫勉君臣有利于调节政治关系,
3、故A项正确。4(2018“皖南八校”联考)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5(2018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
4、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都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 6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A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
5、统一的“政治意志”,故A项正确;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7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选B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大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8自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
6、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解析:选D根据“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可知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并不严厉,故D项正确。 9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解析:选A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
7、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 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0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是儒学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后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严厉要求,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1(2018深圳调研)“云梦秦简”是指19
8、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中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解析:选B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与个人修养无关,“以法为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A、C两项错误;材料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用毛笔书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12(2018安阳一模)从汉武帝正式
9、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选D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且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
10、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
11、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沈联涛外儒内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1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法家
12、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第(2)问,先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秦国和秦朝时期、西汉时期的各家思想的地位上概括,然后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
13、、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
14、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
15、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概括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