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6540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吆喝1 鄂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吆喝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先生的散文吆喝。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文中哪句吆喝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师:我们两个不谋而合,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个。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的,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生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师:看样子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乞丐的吆喝,可能是因为大家平时很少听到这样的吆喝。除了乞丐的吆喝,文中更多的是小贩们叫卖的吆喝,

2、但是作者却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叫卖,而是给了它很高的评价。作者称它为什么? 生1:声乐。 师:声乐是什么意思? 生2:歌唱。 师:是一种歌唱的艺术,这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评价。作者还称吆喝为什么? 生3:口头广告。 师:对,吆喝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这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评价。还有吗? 生4:戏剧性的叫卖艺术。这是对吆喝的综合评价。 师:啊,作者把它称之为艺术,又称为声乐,一种歌唱的艺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生1:我觉得这些吆喝词编得很有特点,很幽默,抑扬顿挫。 师:词儿编得特别好,尤其是那两个乞丐的吆喝,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屏显。) 欣赏“吆喝”领略艺术魅力 烤白薯哇真热

3、乎 葫芦儿刚蘸得 葫芦儿冰塔儿 喝了蜜的大柿子 萝卜赛过梨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就剩两挂啦 师:老师选择了部分文中的吆喝,你们说说这些吆喝的特点、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生思考后交流。) 生2:“烤白薯哇真热乎”,在冬天听到这个吆喝感觉热乎乎的,迫不及待地想买。 师:这个吆喝里面最吸引人的是哪一个字? 生2:“热”。 师:为什么吸引人?因为它的背景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就特别具有诱惑力,这个诱惑力在文中能不能找到根据? 生2:“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说明了它非常有吸引力。 师:这个吆喝是

4、成功的,它极大地冲击了顾客的心理,让顾客不得不买,很有特点。 生3:“萝卜赛过梨”,拿梨比萝卜,是一种比较,显得萝卜更甜,让人有想吃的欲望。 师:这个吆喝是精彩的,在他这个比较中萝卜有什么特点? 生3:甜、脆、香。 师:你看,一声简单的吆喝,一个又甜又脆、美味多汁的萝卜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让人有想吃的欲望。文中卖萝卜的还有一种吆喝方法是怎样的? 生4:“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师:(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地吆喝一下)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点? 生4:首先显出这个萝卜很好吃,其次说明萝卜不贵,物美价廉。 师:真正的物美价廉。我们再看这个吆喝本身还有什么特点? 生4:押韵。 师:刚才乞

5、丐的吆喝就是押韵的,朗朗上口。 生5:那句“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这是介绍一种食品的配料以及制作方法,很形象。 师:“蒸而又炸呀”后面还来一个“蒸而又炸”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5:脆、香。 师:多么诱人啊!精选原料,精工制作,勾起人的食欲。 生6:“喝了蜜的大柿子”,让人感觉柿子非常甜,“蜜”给人甜甜的、晶莹剔透的感觉,让我们觉得柿子质量非常好。 师:哪一个字我们一听到就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 生6:“蜜”。 师:喝了蜜的大柿子,用了什么手法? 生6:拟人。 师:说明这个柿子还有什么特点?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6:饱满、水分多。 师:又大又甜水分还多

6、,一个诱人的柿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生7:“就剩两挂啦”,这句话用戏剧性来吸引人,告诉他们已经剩的不多了,让顾客有种想要抢着买的冲动。 师:他怎么用戏剧性来吸引人的?你吆喝一下给我们听听? 生7(大声吆喝):就剩两挂啦!快来买呀! 师(接着吆喝):再不买就没有啦!好像没有戏剧性嘛! 生7: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只不过用“就剩两挂啦”来吸引人,让人们去买。 师:不要忘记书上紧接着还写了一句话,写了什么? 生(齐):“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师:当你听到这一声吆喝,想着赶紧去买时,回头一看,他身上挂满了“紫红色果子”,你就会忍俊不禁,戏剧性的效果就出来了。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吆

7、喝,其实大家会发现,老北京的吆喝的特点远不止我们屏幕上这些。有的用词准确、形象;有的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来招揽顾客;也有的讲究押韵,朗朗上口。这就是老北京城的吆喝。我们下面一起来听几声,感受一下老北京城的吆喝。 (播放“硬面饽饽”、“冰糖葫芦”、“磨剪子”、“烤白薯”吆喝音频,配以相应的老北京商贩插图。) 师:这就是北京街头的声乐,这一声声吆喝是那么的精彩。 (竖写板书:吆喝声声精彩。) 师: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当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小贩们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

8、意的精气神。 一般听过吆喝的人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作者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特殊的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1: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看看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看书思考后交流。) 生2:从第10段“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大嚼一通”、“取暖”写出了对烤白薯的喜爱和满足之情。 师:前面我们分析过了,这个吆喝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作者这里仅仅是写对烤白薯的深刻印象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写到“非买上一块不可”就结束,不必再写后面一句了。这块烤白薯和他上学途中的经

9、历还给他留下一些什么? 生3:我觉得他写这句话包含了对往事的怀念,烤白薯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是一种怀念、回忆。想想在那个鼻涕眼泪总冻成冰的早晨,他袖筒里揣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去上学,一块小小的白薯似乎能抵挡所有的寒冷,到了学校还可以拿来大嚼一通,这种回忆就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4:温暖。 师:是的,作者喜爱它,因为它让回忆充满了温暖。 生5:“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从“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正在欣赏也特别喜欢家门口的叫卖声。 师:你很细心,从这个词看出了作者欣赏的心态。如果把这么多的声音放在你家门口,你的

10、感觉是什么? 生5:会觉得吵、烦。 师:但是作者说“十分精彩”。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一个“也”字,这个字有什么意味? 生5:这个“也”字说明大清早叫卖早点的叫卖声作者也很欣赏。 师:哦,大清早、白天的叫卖也十分精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看看精彩不精彩? (生齐读第5段。) 师:除了“十分精彩”这句,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其他词句能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1:“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他对硬面饽饽这个吆喝声的喜爱。 师:最简洁的语言,简洁到哪三个字? 生1:“更喜欢”。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

11、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